合格早大经研,神户经研

前言

 距离冬季各大学校发榜已经过去很久了,这篇欠了很久的软文也终于要开始动工了。

 首先我想说说我的经历:报名,上课,考试,哇有学上了。从我的经历可以看出报名和上课很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来交学费和好好学习。接下来,我想把重心放在说一些更通用的、面向和我一样基础比较差特别是转专业的同学的一些对学习心得与感受的整理上,尽量让这篇文章能对各位新同学的学习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另:由于冬天没有东大考试,而一桥也只有外国人考试我也报不了,所以对这两所学校关心程度不大,情况也不甚了解,下文信息可能都不适用于这两所学校,还请谅解。

宏微观与ERE

 备考从学习知识点拉开序幕。教科书相信大家都看过梁老师推荐的清单,这里就不再复读一遍了。微观经济学之力我很建议将它通读,实在是很难找到这么一本几乎从头到脚都充满营养的书了。上课可能由于讲太快没听懂没理解的地方回去翻这本书,一定可以加深理解。所有人都推荐这本书所以多的也不说了,但要提一下的就是,书中甚至很多用来给我们喘一口气放松的事例学习部分,读过后都会有所启发,如可以知道现实中什么地方应用到了经济理论等,而这些都是有可能直接拿来出题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经济学的趣事,增强学习兴趣,各位若时间充裕请不要错过。

 而报了ERE班的同学会很快进入学习宏观的阶段。此时课上的进度极快,没有基础的人是几乎不可能当场跟上理解的,甚至这么快的速度下笔记都有可能记错,那么教科书的辅助就更为重要。宏观的数学可能简单些,但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能感受到的一点就是背的东西要多得多。背什么呢?举个例子,某理论/假说是某经济学家提出的,基于怎样的前提假设(重要!)通过怎样的逻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诸如此类一个人名后面跟着一串他的理论假说或思想。这里特意提一下,不同的假设会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可以说是一个理论的基石。因此学习和做题的过程中不要只顾着埋头算算算,一定要重视假设(答题的时候如有必要也不要忘记写上)。

 经济学问题有时是数学应用题,但不应只停留在数学应用题的层面上,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或是有意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当各位经济学底子较薄的同学在初步的学习中遇到了难背难理解的概念时,其中一个加深记忆的好办法就是联系现实。当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有些现象真的能被一些经济理论所能解释时,我们对这些理论的接受度就会上升一个档次。因此其实我也推荐大家有空的话去读一些经济课外读物,像野口悠纪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茂木诚的从XXX学习经济系列。一方面是维持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说不定哪天小论文就出你看过的内容了呢。

 再来简单说说做题。做题当然就是见到题就抓来做了,是一个打数量的战争,习题集过去问有什么做什么。但我认为我们在起步阶段应该更倾向于学做题思路,计算的训练可以先缓一缓。我倒不是说计算不重要,而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更为重要的任务。实际上老师反复强调过一件事,那就是要学会将语言描述,数学,图像三者结合起来,并逐步熟练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也受益匪浅。就像上面说的,其实我们现在做的题就像是数学的应用题一样,无非是阅读题干提炼条件将其定式化来求解。很多不管是练习册还是过去问上的题目,讲过答案被点透了就会意识到它也真没多难,可自己做就需要想半天还不见得能做出来能做对。这里原因大概就出在将语言描述转化为数学语言这一步上。揣摩好出题意图和考察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构建框架,会发现有些看上去复杂或者没见过的题其实也不过如此。而抓好数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就好像一条数式在图像上是怎么表现的,它的切线有什么含义,改变它的一些条件又会在图像上如何对应,结合实际想想是否要考虑端点解,等等。很多问题假如不借助图像只看数式,且不说难以理解,甚至连正确答案都找不到。只有图像掌握好了,才能说对这部分知识点掌握得比较清晰了。关于这一点,还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体会。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对习题书的使用就有些眉目了。公务员考试的两本练习题,它们的题说难是不难,计算甚至都不太用得到微分,但偶尔还就是能靠一些技巧性的问题卡住人。它正是一套重思路轻计算的练习。包括里面讲的一些功利却又实用的记忆、解题方法,这些都让我认为这套书非常适合上手阶段使用。而相对的武隈练习册的题有代表性,涵盖大学院考试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套路的基础题目,可以说是实战等级一本书。但它则不是很推荐在一开始就做是因为它有较为复杂的计算,偏偏讲解部分的思路还有点跳跃。在公式和解题套路都还没熟练掌握,拿到一道题不知道该干点什么的起步阶段,这本书做起来会有较强的挫败感。当然,到最后我们都会把它做个一遍以上的。奥野的微观和二神的宏观教材为想拔高的同学准备,不打算考东大一桥的同学可以不看。

 知识点学完,ERE则会在我们本期备考阶段的中期如期而至。它是一场非常适合打基础并测试这个阶段实力,给自己涨信心的考试。但反过来说,假如没考好又可能会令人情绪低落影响心态和接下来的应试。所以这考试同时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一定要好好准备。至于用它可以报一些用来保底的学校,我觉得把这看作是额外奖励即可。ERE这个考试它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区分度太低了。教授一拿到ERE的成绩就会想,错一两道题拿第一名的学生固然厉害,可错四五六道题的这些人之间,或是S末尾和A+第一的人之间真的能有多大的差距吗,未必。可能一个学校的名额也就10人20人,却有30多个有ERE好成绩的人报名,此时在筛选中ERE的作用可能就要被弱化。我的意思不是ERE考好不重要了,只是它可能逐渐不再是决定性的了。ERE班还是要报的。至于备考ERE,这个事情说真的无他,多做题即可。可能起初会觉得跟不上,但过去20套题反复做,容易错的题型参考表格反复做,套路背也能背下来了。用老师的话说,ERE只有四个选项,不会做还能蒙对呢,“没有比这更简单的考试了。”在这里预祝大家取得理想的成绩。

 别看我说得轻巧,其实还是挺费功夫的。

计量,研究计划与面试

 这应该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部分。有了计量知识才能写出篇像样的实证研究计划,而研究计划写了什么又很大程度决定面试被问什么。这三件事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正好就一起说了。

 计量不是一门好学的课。书是要看的,还是网站上写的那些。看了就会发现对手法的印象倒是都还好理解,但教科书就是很难看明白。实际上计量一开始其实大家学的都不咋地,什么都看不懂也记不住,都学到怀疑自己智商了,所以这都是正常的也不需要担心。在这里关于计量班我要说两句很简单的话,就是请一定要坚持上到最后,还有,陈老师是个好人。我可以理解课上到后面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计量班结束的时候研究计划早就写完了,甚至考试面试都差不多结束了,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了。

 其实我们冲着写研究计划很功利地报了计量班,当靠着模糊的对手法的印象写完研究计划之后,再从头开始看老师将一些前面的课讲过的公式定理进行推导,并通过做题等方式给我们加深一些更本质的理解时,这门课程的醍醐味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凡是坚持上到最后的人都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虽然因时间限制并不能说是就学透彻了,但我相信这一系列的思想性指导对进入大学院后的计量学习一定也是会有所帮助的。感谢陈老师。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与统计学的结合。计量的实证背后要有一个因果自圆其说的模型来提供逻辑,这是和统计学实证的不同之处。所以写实证研究计划的逻辑有可能比如是这样的:首先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又有某理论暗示这个事情可能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于是我想做个研究验证这个场景下理论是否靠得住,而根据结论我又可以提出些什么看法。不能凭空想到一件事,我猜他们有这么个关系所以我就急吼吼地去想验证了。首先这不是计量经济学,其次这会导致我们在写研究计划的时候会出现只发现了现象,写完了才回头去找理论依据或先行研究的情况。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想到的题目属于特定的细分领域(如产业,劳动),但我们很有可能对细分领域的知识积累并不充分。找得到撑腰的先行研究还好,但万一找不到就比较坑了。所以还是建议先从各种渠道找灵感,根据兴趣结合自己的水平速读论文解读,再逐步缩小范围找一些文章精读,最终顺藤摸瓜找到你所需要的先行研究和理论。我个人是通过知乎的慧航、chenqin、malono等人的文章来摸索的,老师也有推荐过一些公众号,可以多方面了解一下。或者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细分领域,如劳动经济学,然后去找这个领域都在讨论些什么问题,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你的研究计划了。这些方式大家都可按照喜好来尝试。而为了面试轻松一些,研究计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模型选择上不要为了难而难。东大一桥的情况不清楚,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一个平淡无奇的重回归就足够了。但无论什么手法,写了它就要了解它,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不可一知半解。实际上这对研究计划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研究相关背景,先行研究中的细节,课题现状,用什么数据库,对这个细分领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等等等。研究计划是自己生的孩子,你就应当是最了解它的。

 到了真正认真开始搞面试的阶段,首先自我介绍等等要编一套说辞,研究计划要弄明白了,重要概念要背好了(比如计量后期会划重点)。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整理一套自己的答案准备好,出岔子就会比较糟糕。而另一方面,面试的有些开放性问题其实不是说一定要完美的回答,有时候也考验你如何去圆滑应对。比如面试常被问到的经典问题,你的研究如果显著可以有什么政策建议?这里多嘴一句,由于政策的制订涉及政经法等多个方面,仅从经济学角度做出批判是难以站住脚的。我们就可以说,只是想提供一个对政策建议的证据(并不是充满野心地想直接对政策做多大的改变或批判!),或者说出于经济学效率性的观点这么做可以提供一些优化,甚至说只是想弄清一个事实,都可顺利过关。面试具体会问什么梁老师都会在模拟面试的阶段说明,各位到时只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紧张正常发挥,把它想成一场轻松愉快的交流谈话,面试一般就这么过了。当然,遇到刁钻教授不停问一些超纲问题就没有很好的办法了。请大家自求多福,考学本身也是充满运气成分的。

简单谈一下17年冬天的笔试

 我个人参加了冬天笔试学校只有早稻田和神户,尽管今年的笔试几乎说明不了明年的情况,在这里还是简单地说一下这两个学校的情况。早大从过去问就给人感觉体验很差,这次笔试也依然是很差。众所周知,早大过去的题计算难度实在令人不想多说,而这次倒是没有了特别难算的数,题量却大得可以,我直接有两道大题没来得及做。在我的了解中接近做完的同学少之又少,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考生做完。如果今后的考试也遇到大题量,请不要一看到时间不可能做完了就自暴自弃,能答多少答多少奋战到最后一秒,要相信大家其实都做不完。另外过程分一定要注意了,平时做题的时候最好就养成习惯定式化求解的过程都写上,在这种地方丢分可就太吃亏了。至于小论文,这个我认为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看点财经新闻),和考前梁老师的押题(实绩还是很值得信赖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突击准备的点,也不建议花太多时间搞这个。

 顺便帮忙介绍一下早大班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推荐去报的。它不教很多超纲的知识点,但获得的信息很充分,如果不去听在这方面会落后别人,所以这个实际上比较值钱。过去问答案,教授的特点与研究方向,数次模拟考,押题?这些都是报班的理由。还有不得不提的是笹倉老师所著的标准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这本书。这本书被用作早大宏观教材,它有一套独特的逻辑构成的宏观理论。尽管得出的结论几乎和我们平时学到的一样,推导过程却截然不同。重要的是连续多年的笔试都会有一道题几乎直接用这本书的例题出,这可能是偷懒,亦或是用这种方式来为校内学生提供一些优势。不管怎么说,虽然有消息称笹倉老师今年可能要出国了,但这个出题规律不见得会因此改变,这本书对早大考生来说有较高的价值。老师说今年早大班会多讲这本书,所以是不是感觉更应该报班了?

 接下来说说神户。神户这次十分夸张的只有一道计算题,剩下的全是论述,对于我这种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是好事。神户的计算题公认的简单治愈(不过这次的计算有点难受),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但由于我们平时都在做计算题,论述题反而可能是很多同学的弱项,特别是名词解释题,大家好像都非常烦恼它,以至于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整理背诵。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性价比太低,毕竟只有一个学校考这些,占的分也不多。我自己的话名词解释是粗略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平时就经常能接触到的概念,第二类是课上不怎么讲,但神户过去经常考偶尔也能在各种新闻等处见到的名词(如购买力平价、零金利制约等),第三类是各种硬核冷门的五花八门理论。第一类我们平时对它们的理解现场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写上就可以了,而第三类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不会就让它不会吧,影响也不大。这三类中真正需要稍微背一下的实际上是第二类,把目标缩小很多,突击复习才能起到效果。

 尽管天天被保底保底地叫,但神户真的是个好学校。坐落于六甲山上,教学楼出门就能望到神户港,让人非常惬意。学风严谨又不失自由与幽默,这是我在去年open campus时与学长教授交流所感受到的。总的来说,除了就职的方便程度可能略逊于东京的学校,从其他任何角度出发都很推荐大家去考,也希望大家喜欢上这所学校。

杂谈

 这篇软文写到这里也差不多收尾了。不知不觉有用没用的也写了挺多,一篇乱七八糟的文字,应该有不少废话。若是拙文在各位的学习中能起到一点参考作用,我都将感到非常荣幸。

 我其实是一个很爱摸鱼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够有学上某种程度可以说是侥幸,得益于各位老师和同学有料或无私的指导和帮助,然后笔试面试的时候运气好正好都被问了些多少能拿点分的问题,仅此而已。但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大家选择来日本而不是其他国家,大概率有理由是因为这里有自己喜欢的人、事或物,那么也应该让他们来激励你前行。小划个水能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备考期间哪怕是偶尔去看个电影,参加个演唱会,都不是不可以的嘛。玩得好的人学得也好,真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早大确实是随便考考就可以上的学校,目标东大的同学还是不要学我,请不断突破自己。

 对了,夏天若是条件允许一定要考不要拖到冬天,冬天不但学校可以选择的少,收人更少,形势更加严峻(虽然今年夏天竞争率好像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信心还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一定考不上就放弃了某次考试,但这个觉得是很不靠谱的。考上的同学们心里就认定自己一定能考上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么有机会考就要去尝试,妄自菲薄错过能合格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些要素我故意都没怎么提,比如是否零基础语言成绩影响大不大之类。我也有一段时期很关注这些,哪怕是老师一次次地打包票说怎样怎么样问题不大,我仍然会心里忐忑。后来才意识到想去了解的这些信息其实没有什么用,它并不能影响我的决策,而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原来只是想给自己的不安找一丝安慰而已。陈老师当年的那篇经验文里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在这里引用一下:“大体上在准备阶段时,积极地问着各路人士“零基础没关系吗?”“要多勤奋才能考上?”等问题的人,不是在计算条件概率,而是在安抚自己的内心。”对于前路的不安是一定会有的,无论如何都会有,但我们应该都能学会与这种情绪相处并战胜它,不要让这种情绪占据自己。至少在这个阶段,努力还是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大家要相信我们所积累的东西都不会白费,只要不停下来,前方就会有路。我们不需要可以抵达的终点,只需要继续前行。希望之花盛开在明日,所以,止まるんじゃねぇぞ…。

 最后我想引用马歇尔老老师的名言来结束这篇文章:Cool mind, but Warm heart. 既要拥有冷静的头脑,也要有不忘人文关怀的温暖心灵。我们这些未来的经济学的学子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是我们需要具有的品质。也祝愿大家无论之前是什么专业的,最后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爱上经济学这门学科,并考上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