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一桥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上智大学,大阪大学

个人背景

上海双非一本金融专业,绩点3.5/4。本科时候上过经济学和高等数学(但是还得没剩多少了),N1170+),托福(100+)。

到此刻(922)合格了一桥经济,阪大经济,上智,横国。另外还考了庆应(笔试挂),京大公共(笔试过了,有一桥了所以面试弃考),名古屋经济(笔试过了,面试弃考)。

考学时间线

最初报的是202210月班,但是由于疫情没法入境,10月班只能在国内上了线上课。当时报了主课全程,研究计划指导课,ere课和数学课。10月期没有考任何学校。

20232~4月期间来日本考了ere

考完ere又回到国内写了毕业论文和答辩。所以20234月班的第一个月依旧上的线上课。5月底来日本转了线下课程,解锁了VIP。分别上了主课,笔试班和书选班。至此塾里的课除了经济史基本都上全了。

我的整个备考过程总结下来有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听话,非常听话!它既是我的优点也是缺点。

说它是优点是因为我备考全程都是努力按塾里的要求进行的(用老大的话说叫你都来看病了就得遵医嘱,你都来上塾了就得听我的),老大让干啥干啥,比如

  1. 最初向老大咨询报塾的建议的时候,他说最好早上一期。所以我即使10月期不打算考,人也来不了日本,也还是上了线上的10月班课程。现在觉得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我起码在这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给4月期减轻了负担,比如考出了ere4月期用它出了横国),比如通过积极参加线上答疑搞定了一部分基础知识(这时候能解一些没有坑的基础计算题了)。不然无法想象直接来上4月期的话,会是多么措手不及。
  2. 说到答疑,我觉得积极利用答疑时间算得上是个捷径。虽然老师们在课上已经努力在用符合多数同学的思路的方式讲解了,但自己不一定每个点都能正好跟上思路。或者老师当时说了某一句话,我听了但是没明白为啥这么说,或者我正在嚼这一句的时候下一句漏听导致后面连不上了等。QQ答疑的时候都就可以详详细细的问个究竟,算是1v1辅导的线上版本了,入股绝对不亏(而且虽然人没来日本,但后来知道通过答疑给白老师留了好印象算是意外收获)。
  3. 除了考试等特殊原因,课都按时上了。我觉得这点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在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原因导致落了一两节课,觉得今天落一节课,明天来补上好了。但是明天可能会想昨天的课没上我直接上今天的会不会听不懂,要不今天先补昨天的吧,或者干脆都放在明天一起补吧(反正去一趟塾挺远)。这好像可以叫缺课的乘数效果。
  4. 我虽然本科上过微积分等课程,但是计算非常容易算错,速度也不够快。这导致考试后时候有很大劣势。尤其在紧张的时候,大脑更是混乱。好在有一大堆模考一大堆过去问真题,让做的题都做了,该参加的模考都死皮赖脸的来参加了。虽然容易算错,看不出题里有坑这些本质没有被改变,但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至少见过的题可以节省时间,一定程度解决计算慢的问题,也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计算了。

说(过于)听话是缺点的原因是:

  1. 听什么是什么,我自己不会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行。老师讲了某种解题方法,我可能能听懂它但是到别的稍微变化了的例子里就不知道可以用它了。或者就一根筋的不分情况的只用这一种方法。这导致有坑必掉。跟我一样的小伙伴不要灰心,多做题多涨经验虽然没法完全解决思维不灵活的问题,但是也能一定程度提高考试分数。
  2. 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心态爆炸。模考的名次不够理想,或者老大说的该对的题没做对就马上自我怀疑,感觉哪也合不了了,疯狂找保底校。老大老在说这题也白给那题也白给的时候就觉得完了我也白给了。周周的模考,整个备考心态就是过山车,今天觉得自己是废物哪也上不了回国算了,明天觉得我还有救谁来救救我。

接下来说说每个课程对我的意义,希望能给跟我类似的同学一些借鉴。

主课前两个月:

老大会快速讲掉宏微观基础内容。这块儿个人觉得比起有没有经济学基础,有没有基本数学能力更重要一点。反正经济学会从头教的,而且配合很多现实例子,只要数学基础还行,老大的课听着听着就被经济学吸引了,就被拖下经济学的大洋了。但是其中要用到高中时候学过的导数,基本函数的图形,和大学时候的求偏微求全微分等知识。如果这些不熟练的话可能就在岸边徘徊下不去水了。但是比国内考研要求的数学简单。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可以像我一样报塾里的数学课,内容足够考试用了,后面单独说数学课。

主课后两/三个月:

刷过去问真题的阶段,需要课前做好发下去的题再过来听课。这里没什么好说的,应该没有人不听自己目标校的过去问讲解。有余力的同学或者上两期的同学,自己目标校以外的学校的题也可以看看,因为比如会出现跟你一起考横国的同学可能还比你多刷过阪大神户等的题,会的题见过的题比你多的情况。

ERE课和笔试特训班:

这两个放在一起说因为一个是涵盖知识点广但是每个知识点考的不难,另一个是专攻难一点的知识点。一个广,一个深的关系。

ere的优点其他很多经验贴里都提到了,即使不用来出愿,对打基础来说是个短平快的工具。能够快速覆盖到很多知识点,并且有很多重复练习。而且全是选择题的形式对于新手和计算废非常友好。只要按课程进度认真做题和听讲,再配合自己总结整理,就能拿到好成绩,结果立竿见影。

笔试班的话会针对经常考的重点内容讲解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课上给时间现场做题,马上讲解,能够当下就看出来自己是卡在哪里了。目的是通过讲授解题思路,让你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出题花样。比如纯粹交换经济什么情况下要考虑端点解,2×2以上的利得表怎么求混合战略均衡,怎么从题干里获得线索想到解题的切入点等等。

研究计划指导课:

老大讲解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各个不同领域的入门知识。白老师讲解理论研究计划的写法。基本是每个同学必上的课程,这里不多说了。

书选班:

最初参加书选班只是因为要出一桥而且解锁了VIP,不上白不上。其实对自己的双非背景一直不太自信能过书选,但是因为很喜欢一桥,既然达到出愿要求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算去抽个奖。

上书选班的过程中前半段的研究计划和先行研究的发表认真参与了。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这种正式的偏学术的发表用语不是很适应,而且最初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的机制的时候也会只按自己想的说出来,而不懂得按对方能听懂的方式表述。这可能就是书选班的意义,纠正自己过于日常的口语化的日语表达,模仿教材里的语句和学术表达,这样也能让自己的研究计划的遣词造句变得更专业一点点。多少通过这些让教授觉得你是读过正经论文的人。书选班后面的教材轮读部分自己由于忙于笔试鸽了好几次,是比较可惜的。

题外话:书选班很像zemi,每次指定的同学发表,老大点评和补充,大家提问和讨论。主要是结束了一起去干饭!有时候不止干饭还🎱~ 这一群小伙伴一起做了不少活动,是紧张的考试生活的调味剂。

写在最后:

1. 关于线上还是线下,能来线下的话建议还是要选线下。对于我自己来说是线下听课效果显著优于线上。虽然住的也不算很近,路上要花去一些时间,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明显收益大于成本的。转到线下的时候我选了第一排的座位,离老师很近,上课参与感很强,发现课上听的内容能够记住的明显更多。虽然授课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我在上线上课的时候经常听过的内容很快就毫无印象了。而且线下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认识很多同学,信息共享,知道别人都在干什么,把握自己大概在什么水平,减少盲目自信或者自卑。

2. 像我一样上两期且打算出愿有笔试的学校的同学,建议在第一期的时候除了N1和英语以外,可以着手准备研究计划。因为找研究题目其实在上完前两个月的主课的时点上就可以开始了,整个过程对经济学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费时费力,读一篇论文就要花好长时间,读的论文数量不够还想不到好题目。所以早点开始,降低风险。我是在第二期才写研究计划,听老大的安利,写的是理论的题目。过程很痛苦,先行研究读不懂,自己想的机制不成立等等诸多问题,好在最终运气不错想出来题目了,面试开启了easy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