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神户大学,名古屋大学

 

个人背景:

日本关西某私立大学经济学,托业700,托福70,GPA2.97/4大学期间因为没有做好统筹规划,且撞上了疫情全面网(hua)课(shui),导致我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当粗糙(不好意思说自己学经济的),疫情后又经历了相当长的迷茫期,到最后决定报考经济大学院的时候--专业知识的极度欠缺➕越来越少的时间---我的处境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因为自己的学校在日本也不算太差,所以对我而言保底校的下限几乎定死,基本只能选择向上兼容。但如我所言,我的能力是否支持向上兼容,是个相当大的未知数,至少我自己时非常不自信的。

在这种相当牙白的境况下,我接触到了沐刃。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沐刃经济塾这个名字了。大概在两年前就听朋友称赞过沐刃,但当时还没有考经济大学院的打算,所以没有做深入了解。这回在另一个好朋友的口中重新听到沐刃后,我基本没有犹豫,咨询完老大后就决定报名,然后投入学习,整个过程下来可能不到三天。在离课程展开还有一个月左右时,我突击了英语,托业考了两次,托福考了一次,唯一的感觉就是,临时抱佛脚真的非常力不从心。虽然就结果而论至少是满足了部分院校出愿资格,但基本绝了书类选考的路。

塾内课程:

因为英语成绩不高,我决定allin笔试,主课选择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过去问课。辅助课选择了笔试知识点班,研究计划指导课。临近上课时,我已经预料到了会是一场硬仗,自知之明告诉我,自己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是相当不牢靠的。但等到微观经济学第一节课开课时,我才意识到,事实比我想象的更严重。对于部分知识点,我处于听过但不太懂的水平,对于更多的知识点,我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于是我彻底抛弃侥幸心理,抱着从零开始学习的心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

主课的微观课和宏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之大。知识点上,老师的讲解绝对是相当通俗易懂的,近乎是嚼碎了之后使劲喂进嘴里,我基本不会出现课上卡知识点的情况(来不及抄笔记倒是偶尔会发生)。老师讲课的逻辑极其连贯,内容全是干货,课上几乎不会出现无效时间,往往一个知识点结束,就会紧接下一个知识点,节奏紧凑,直到下课(所以笔记一般也是一路抄,不带停的)。而且,对于简单的知识点,老师一般不会跳过,而是会选择快速梳理。对于我这种基础不牢的人而言,听下来无疑会舒服很多。我个人在学习上有个很难评的习惯----对于某个公式或知识点,如果没办法追根溯源弄清原理,就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记住。主课中对各个知识点的由易到难的清晰且完整的梳理,无疑是让我相当的泪目。专业性上,老师突出一个你能问我就能答,回答直切重点且非常高效,完全不会占用课堂时间。不仅如此,除了知识点上的帮助,主课的学习重燃了我对经济的兴趣和希望。这里要感谢沐刃的老师,尤其是梁老师脱口秀一般的讲课风格。我是一个精力不太好的人,很容易注意力涣散。但在听梁老师讲课时会觉得像听故事一样有意思,甚至会期待下一步有怎样的发展,即使手不停地记笔记,脑子不间断地思考,我也不会觉得很累。对于个人来说的确算是医学奇迹了。

既然都已经说到我是个精力不太好的人,那不得不提对我来说最辛苦的---过去问课和笔试知识点班。很多同学会说过去问课和笔试班是福报。对此我相当能理解,毕竟做题才是硬道理。但对于我这种注意力很容易涣散的人而言,这两门无疑是最累的。首先是过去问课,过去问课中老师会以部分院校的过去问为主干,进行做题,讲题,知识点梳理的内容。题量突出一个量大管饱。(三百六十套,总有一款适合你)。课下做题,课上讲题,节奏相当快,基本没有喘息时间。内容上过去问课就像高中讲卷子,老师走进来“同学们把上次考试的卷子拿出来”,然后一题一题讲解,遇到简单题快速过,遇到难题着重讲解,同时复习知识点。相比之下,笔试班更像是精选题讲解,重点在学习解难题套路。就我而言,上笔试班是比较吃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讲的晦涩难懂,相反,老师讲得相当详细,板书也非常细致,且解题思路举一反三。但同时它又是相当重要的。这让我对这个课又爱又恨。对于我而言,笔试班的题完整地写一次真的很折磨,但折磨完之后再遇到其他大多数题,又会感觉很轻松,那感觉就像卸下了沙袋的小李。好在,笔试班上,老师讲课是非常照顾大家心情的,会经常鼓励像我这样被难题整自闭的同学,加上老师讲课时不自觉散发的那种令人宽心的游刃有余感,我还是努力坚持了下来。

研究计划

关于研究计划指导课,我想说的是,像我一样对面试没有信心的同学,可以在这个课上多下功夫,面试不一定问你宏微观知识点,但计量有关的问题基本是跑不掉的,所以研究计划指导课对面试是相当有帮助的。研究计划指导课,主要还是讲统计和计量方法,好消息是我大学系统地学过一点统计,坏消息是只学过指甲盖大点儿的计量(如学),而且因为太久没接触,基本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但没有关系,研究计划指导课里,老师基本是从理论基础到计量方法,事无巨细地都讲了一遍,而且还是那句话,量大管饱。统计和计量中有些概念的是比较抽象的,对此,我在b站等地进行自学加深理解,但平心而论,的确是私塾讲得比较通俗易懂下里巴人(适合我这种下里巴人)。可以说,如果能消化研究指导课所有内容,别说研究计划书了,面试中的计量问题也一定不在话下。

关于我自己的研究计划。我是遵循一招鲜吃遍天原则,只写了一篇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定题无疑是相当折磨的。事实表明,当你的经济学知识和计量知识不足时,你就算看了经济学大牛的文章,也没法知道人家到底讲了什么,更别提弄清自己该研究什么。而且,定题时还要考虑自己的研究可行性,这就不得不要进行动笔前的统筹规划。而做好统筹规划的方法,除了好好上课增加知识储备以提高看文献的效率,和海量翻文献增加自己的见识学习大牛的计量方法之外,几乎没有捷径(当然,也可以多问老师,有时候想一天的事情老师五分钟就解决了)。更难受的一点是,平常上课的精力被大量分流,让当时的我一下子乱了阵脚。不仅是定题消耗时间,构建逻辑同样也耗时间,哪个部分该写什么,怎么写,这些问题不细想的话似乎很简单,但当我真正动笔的时候却显得很致命,我发现我很难憋出几个字,憋出来的内容也处处都是破绽,思维乱成一锅粥。我的研究计划书因此一拖再拖,期间我大量查阅文献(最要命的一点,还是一堆英文文献,让本就痛苦面具的我雪上加霜),努力复习笔记,花大量时间精力思考复习各种计量方法的原理的同时,也大量学习研究计划文脉,,总算是在第一次出愿截止前一天完成了极其粗糙的第一版。虽然这个第一版相当粗制滥造,但好歹是个完整的文章。应付完第一次出愿后,我继续研究计划反馈给老师,并根据老师反馈的建议继续修改,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了一篇逻辑勉强通顺,没有太大硬伤的研究计划。

个人心得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平平无奇的考生,能上岸就行。我的精力也没有那么好,也没有啥毅力,所以很难像有些同学那样日以继夜地去刷题学习,每次听到同学讨论,这周刷了十几套,几十套题,我都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但,做不到的归做不到,至少把自己能做到的去做好,比如翻阅笔记。在五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复习知识点的重要性。我的主课笔记内容还是算相对全面的,基本老师讲的核心知识点都能记下。我会经常翻阅笔记或推导公式。在遇到不会的题目时,我也会先去翻阅主课笔记。这种方法可能不如直接海量刷题来得更直白,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弄清楚了原理后再去吸收做题方法是事半功倍的。(两个都做当然是最好的。)最后,刷题环节肯定是不能少的,再怎么说,考试内容终归还是做题,多刷肯定是没有坏处的,但一边刷一边思考,意识到自己容易错在哪里也很重要。因为错题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在考场上(血的教训)。且经济还是有不少知识点现阶段推导起来相当麻烦。指望用推导的方式去记相当累,上手大量刷题反而是最高效的方式。我觉得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取经于人固然重要,但之后自己一定得微调一下,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

最后,备考时心态真的很重要。我的心态一直不太好,因为想得比较多,所以很容易产生压力。沐刃的课程是非常紧凑的,而且塾里能人众多,压力是家常便饭。如何处理堆积起来的压力也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的方法是,明确自己的定位,不好高骛远,适当的做妥协,以维持心态为首要目标。只有不崩溃,不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才能持久的学习下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努力,尽力,然后剩下的交给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