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考试情况
某四非日语系出身,大学期间曾辅修国贸专业。日语 N1 134 分,英语 TOEFL 89 分,GPA 3.85。来日前经济学相关课程主要学过微观(博弈论以前)、宏观(索洛模型以前)以及统计 (不含计量中的因果推断及 Stata、R 等软件的应用)。以上课程的学习都很浅,且几乎不涉及任何计算。高数和线代更是完全没学过,只靠初高中数学竞赛的老底。大四时自己读了日文版的神取的微观,因此自认为属于自学程度。
庆应经济、一桥经济合,北海道经济、阪大经济弃考。
姑且算作合格率 100%吧(
塾内课程
报名了微观、宏观、过去问(非常可惜,由于刚开课时合格了庆应,所以一共只上了两节课,因此暂且不作评价)、笔试班、研究计划指导以及书选班。
1.微观&宏观
微观与宏观可以说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塾里的这两门课感觉上是直接从中级水平开始的,虽不能说完全跳过了入门与初级阶段,但对于零基础或是接受能力较一般的同学来说,全程跟下来也确实有些吃力。
我自始至终都把这两门课当作崭新的内容来学习。想要学好基础,小黄书和历年真题固然不可或缺,但也许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本身。我认为,无论经济学还是其他任何学科,想要学得透彻,一定要多思考学科的本质,找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其实是在了解贸易引力模型的时候,当然这可能与塾里的教学内容无关。作为一名在高中时期并非由于理科成绩不好,却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的学生,我从不认为理科与文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于经济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联,正佐证了我的想法。
那么,如何发现这种关联?我认为惟有多学、多想。
或许在经济学的学习路径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之间的双对性问题。如此看似分析方式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却往往不应当被分开理解。对于此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不怕麻烦,将与这一复杂问题相关的全部知识灌输到脑子里。尽管感到一知半解,尽管感到无所适从,姑且先把它们记住。然后便是理解。怎样理解?寻找相关性。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如同边际支出是递增的,当二者无限接近时,平衡便达成了。从消费者理论转移到生产者理论时亦是如此。思路有了,如何实现?动态规划,拉格朗日乘数法。最后是对于所得结论的反思与总结,罗伊恒等式、谢泼德引理与斯卢茨基定理等等呼之欲出。
再说回课程本身。
塾里的课程进度是极快的,然而于我而言,却恰到好处。我认为自己对于知识的吸收速度是很快的,不过也正因此,我没有很好地做到复习笔记和完成作业,导致我在经济学上最大的短板反而出现在诸如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这类题型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没那么高的同学其实更应该注重上述两点。
最后,提前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率、延长学习时间,至少应当三选一。
虚心学习,潜心钻研,不以过去为荣或为耻,不过度忧虑或憧憬未来。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亦不妄自菲薄。
2.研究计划指导
课程的核心是统计和计量,辅以面试技巧、论文写作及各个专门细分领域知识讲解的网课。其中最重要的是计量,主要包括计量基础与因果推断两个部分。
尤其对我这种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可谓极其重要,因为我本身对计量经济学一无所知,对因果推断更是连听都没听过。
现如今,因果推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向独立学科发展的趋势。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识别与区分始终是困扰着计量经济学家的难题。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问题亦不可忽视。学习计量的过程中,我认为必须要深刻理解研究手法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前提假设和适用条件,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而非得过且过。而且,这些问题面试过程中也尤为重要。因果推断的本质不于在回归式,甚至可以说不在于经济学,而在于推断世间万物间的根本联系时所运用到的思维方式。
此外,研究计划的写作应以兴趣为出发点,但不应以其为最终导向。研究题目要符合社会现实,切忌闭门造车;选题要多下功夫,问题意识也应明确。多了解学术前沿才是上上策。
确定选题后,也应积极了解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是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的海市蜃楼,而当扎根于田野之中。
选题缘由应是感性的,而研究方式却应是理性的。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3.笔试班&书选班
笔试班和书选班可以说是我能够合格的直接原因,笔试班中的庆应过去问的模拟考试十分关键。无论是否想要报考庆应经济,我认为只要希望冲刺笔试上位校,都应该参加模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态与实力同等重要。经济学笔试题目常考常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即便遇到做过的题,我认为也应当作从未见过的全新题目来对待。死记硬背从来不是最优解,只有心态与实力兼备,以平常心面对最终的考试才是正确答案。
书选班也是如此。反复倾听别人的发表,准备自己的发表,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与别人相比的优势与劣势,补齐短板、稳固优势。除此之外,书选班也促使我不断训练自己的日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备考经历&感悟
今年四月初,第一次来到日本,第二天便是塾里的试听课,紧接着是语校的分班考试。
彼时我尚未毕业,整个四月份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上,月底回国答辩,请了一周假。
五月中旬过后,授课内容由微观转向宏观,我却因国内或者说家里的一些事耽误许久,至此均未把重心放在学习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作为对计量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几乎是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研究计划的初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完成的,关于此事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可能唯一的动力就只是庆应出愿的截止日期。
记得那周周五夜里十二点,我终于完成其他事情,新建了文档,坐在电脑前。早上八点钟,保存,提交。吃过早饭,九点钟,赶往塾里上课。
日子就这样无奈地流逝着。六月初,我终于调整好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至七月六日庆应笔试,满打满算一个月整。
记得当初在线下的试听课上,老师问道,你认为学好经济学、考上大学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说,没有退路。这倒也暗中与后来博弈论里背水一战的思想不谋而合了。
在这里,我的背景算不上好。而且固然从大一就开始计划到日本考经济学大学院,按部就班考出日语和英语成绩,选修经济学相关课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没办法做到准备充分。太多的牵绊,同时又伴随着太多的无奈。
我时常想要问自己,一味地追求更好又有何意义。
实际上,于我而言,来日本,真正的关键词却是逃离。我无意否定自己过去的人生,也并无不满,只是当往事不得不被尘封,能做的便只剩逃离。
因此,我对日本或是对经济学向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能做的就只有不怀疑、不退缩,不想意义、只看结果。
说来也巧,第一次了解到沐刃,了解到梁老师,并非在什么和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而是在高中的贴吧里一篇关于历届校友的讨论,当时也有些半信半疑。后来加了梁老师的联系方式,看到空间动态,才印证了那篇贴文的真实性。虽然现在已然寻不见了。
选塾的过程没有任何犹豫,甚至没有咨询过其他任何塾,更没看过沐刃的合格实绩。
那就姑且把我这种没来由的可笑的执行力当作一种优势吧。
出愿庆应和一桥其实完全是计划外的事,来日前的规划是阪大加上北九名东。将庆应当作模拟考试出愿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会如此幸运。(再次感谢梁老师的指导。)
后来由于九大、名古屋、东北大的出愿时间较晚,也就没再出愿。阪大和北海道也弃考了,因为学校排名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庆应发榜的那天早上,本来预约了因庆应考试而缺席的过去问第一节的补课。那天过去塾里比较早,到的时候还没开门,于是我在门口的藤蔓下看到了二次选考合格的字样。
后来我也继续完整上完了笔试班(阪大模考除外)和书选班的课程,最终九月初合格一桥。其实同庆应一样,由于我并非经济学出身,大学排名也不算好,并没有对一桥抱有太大希望。可谁知世事无常,当初的目标校竟一所都没去考。
也许今后也是一样。小时候以为常绿树就是永不落叶的树,如今才明白,常绿树的叶不分四季地落。
那就勇敢地把自己放到新的环境当中吧。因为一张照片爱上大海,因为一句思念奔赴黄昏——这是何等的幸运。或许有一天诸位也会如此幸运,或许春花会在冬夜里盛开,或许过往会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出现。
总结
既来之则莫问前程,我的考学之路是孤注一掷的。
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永远不要寄希望于明天。
学习然后思考,不断循环往复,终将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