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银行狗合格一桥之路
【自己的背景】
本科是魔都某工科学校的经管会计系毕业,毕业之后・进了某国有四大行嘉定支行干了三年个人客户经理,然后因为整个银行业越发一言难尽的工作环境和绩效压力选择了裸辞之后再读一波Master的**之路。
经济学要说是0基础并不贴切,因为就算是会计学也必须学经济学基础。但是国内的经济学基础是真正的“入门基础”,在塾里主课基本上两节课就被秒了,所以实际上还是跟从头学起差的不多。再说了日本人搞的套路和国内的“西方经济学”也不是一个套路啊!
日语在辞职的时候基本也就是N3差点的水平,报了速成班姑且学语法・学到N2就来日本了,并没有考N1。这直接导致今年4月开始上主课的同时,甚至连钦定教科书ミクロ経済学の力都不太读得顺,要花大量的时间一边查单词一边读下去,在头三个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目标校其实最开始是早大的,就因为N1这个破事,不得不选择冬天才考早大。但是夏天总感觉不能就这么浪费掉吧?抱着总要去见识一下长点经验的心里,只能选择报一桥和上智这种并不需要N1证书的学校了。
反过来英语是强项,因为平时一直是把Yоutube当娱乐刷的,所以各方面都没有准备,直接去裸考了个托福111就放一边不管了。
毕竟是已经好多年没有拿起过书本了,虽然自己拿着曼昆的书试着学,可是一个是状态不好,另一个是自己一个人真的是没有节奏没有紧迫感的,所以最后考虑之下还是决定要报一个塾才行。
一开始知道沐刃光头塾是在网上搜前辈的经验贴的时候,当时想着,挺有名的,也在东京,就它吧,来日本之后再报嘛,完全不慌。结果到了日语学校,侥幸(真的侥幸)碰见一个同样考经济学的小伙伴,一聊天,卧槽了,什么主课已经满了?视频课都快满了?有这么火的?于是风风火火冲过去报名,最后强行插进了视频课的最后几个名额。要不是有X同学提供的信息,真的差点就玩脱了。
【主课】
上主课的时候其实很头疼,日本学部的经济学的内容范围和重点都和以前学过的完全不同,最多就一些基本概念是共通的吧,但是出题方式完全不是一码事。每次上完主课感觉还行,回去一做小黄书,痛不欲生,深感自己脑洞不够大不够深。
这里必须说老大的主课内容范围绝对是杠杠的,记笔记一句话都不要浪费,每句话都是有用的。在备考刷过去问的时候,除了刷google以外,实际上用到的最多的还是课上的笔记,老大在各种地方讲完基础知识后发散的几句话,回头如果好好去了解一下,都感觉受益良多。
主课上完了6・月之后,7月的过去问开始没有去上了。自己在家里做题。前面说了其实第一目标是冬天的早大,所以原本打算冬天再报早大班好好刷过去问。夏天的准备目标放在上智就得了,一桥真的是打算去一日游的,现在回首一看,只能感叹自己笔试真的运气很好。
【辅助课】
一个也没报。
老大可能很想打我。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然就枉学经济学了。(拖出去
没报ERE班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个叫做JLPT N1的东西和ERE是在同一天。太过分了,你们是商量好的吗?然后本咸鱼趴在地上想了一下,算了,反正目标是冬天,ERE到时候当拔高班冬天报吧。
如果本科没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的话,计量课可以说是必须的,因为必须培养相关的思维方式。如果本科学过的话,实际上考大学院的经济学需要的程度在某些方面比本科要求还低。因为它主要是概念、性质和运用的理解,而不是数学上严格的定义以及推导,以这个要求来看其实基本上需要的准备东西主要就在各种假设问题和检验失效方面。所以我就没报!(然而真正的原因只是穷)
这方面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刷爆wik1,总结各路检定和处理的基本套路和思路(其实大部分检定的思路和套路都一个模子)。
【研究计划】
一开始是想写关于日本的研究计划的,就拿着自己工作几年见过的各种事情开始找在日本的情况和研究,但是你可以想到,日本和中・国是非常不一样的社・会,一个留・学・生根本无法谈对日本社・会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你以为会是这样的,其实不是,你以为有研究价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一度整个人肥肠的焦虑。最后,实在是无计可施,出愿也就还差一个月的时候,只能动起本科毕业论文的脑筋了。
本科毕业的时候做了导师的副题,一个关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虽然现在看来做的一塌糊涂,就一个相关性还没把问题解决清楚,但是既然有问题,那么应该就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从面试的反应来看,日本的教授还都挺欣赏这种思路的,并不是说做过一次的题目就没有再做的价值了,只要你还能把它更加严谨化一般化,那它就可以变成一篇研究计划。而且这样做的话,当时写论文读过的文献和答辩时经历过的思考,都使得研究计划成型得非常快。因为原来的问题都是很明确的,需要做的就只是思考如何解决它。
最后定稿的研究计划,引论自然是基本照搬本科,用的模型架构是所有人都用的那种,但是approach是参考根本没关系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设计的。关于这点可以说的是,只要你可以找到让人一下子没法驳倒你的理由,就尽管大胆使用跟先行研究用不一样的approach好了。(再说这里还不搞点事情那我新写一遍研究计划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别人都是做单行业内部的企业直接比较,我就是要做更一般的多行业涵盖的分析,那么我就必须每一个行业的数据都做类似panel data级内变换的差分来消除行业效应。别人做的都是相关性,我这次一定要做因果性,于是剩下的办法就只有做事件+DID分析来设计实验对照组。诸如此类的设计就算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大学院招生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开题报告,向学校展现自己在做这些设计时的思路应该是比完美无缺的严谨性更加重要的。
【笔试】
自从不上主课了,剩下的也就是自己瞎准备笔试了。
微观不得不说小黄书是一本宝书,就算老大没有布置作业的部分,建议还是有空都给看一遍做一遍,一是知识点的总结,二是它脑洞大开的出题方式都对人提高很大。
宏观主要是靠课堂笔记和スーパー过去问。就算不考ERE,スーパー过去问书里的总结还是很有必要都看一遍的。
剩下的没说的,刷过去问吧。因为没有上主课,真的搞不懂也只能抓人去讨论或者google搜,到最后也有不少一桥谜一样的宏观题仍然没有吃透,只能说一桥宏观每年固定就是会有这么一些迷雾重重的题的,而且年年不一样。就算一开始只想着去一桥一日游,随着日子近了,心里不甘心的想法也渐渐难以压抑。要不还是再多刷几套?再多看几遍书?越是临近考试,越是紧脏得不行。
最后去考一桥的时候,坐在考场里心都在狂跳。
今年的题型又稍微有所不同,微观出现了好几道既可以硬算也可以通过一些模型性质直接找出答案的题,比如说二部料金的利润最大之类,如果准备到了,即便只是概念上的了解,也能够帮助节省大量时间。倒不如说如果不是记好了各种模型“半成品”的结论,这套题的计算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然后宏观一如既往的有迷题出现了,没见过的模型和没见过的知识点,蒙吧。
微观大题的signaling game没有准备好,后半截讲的是什么鬼都搞不太懂,正在绝望的时候,翻到宏观,发现好像很简单啊?
一做下去真的很简单啊?第一题叫你算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第三题题干里叫你计算的三个情形之一。………你这样白送合适吗?后来反正5问里做完了4问,发榜的时候狂喜乱舞。所以一桥的笔试真的是运气好,没别的可说。
至于后来考的上智的笔试,那个感觉像是大型课后练,嗯,课后练难度,实在是没什么可讲的。
【面试】
相比笔试,面试信心就大不少,毕竟研究计划是熟悉的题目。
先说上智面试:七个生无可恋的人中的两个特别生无可恋的人和你莫名其妙尬聊抖机灵。完全没问专业问题,まとめ和数据来源以外,关于研究计划也没问什么问题。反而是各种挖你这个人的料,唉你来这干嘛,你毕业了干嘛,你这研究的什么倒霉玩意对你以后就业有帮助吗?……关你屁事哦!
然后一桥面试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被追着怼了一路。虽然对于一桥的路数多少也有心理准备吧,但真的追得这么紧还是超出了预想之外的。
首先まとめ,因为上智面试的时候我まとめ完了直接顺下去说panel data研究坑很多,序列自相关、异方差、内生性什么破事基本一个都不会缺,所以这方面的准备我有一二三四……一个一个往外抛了一遍名词,然后对方14目相对一看觉得这家伙好像准备了很多专业问题嘛,那我们就偏不问他专业问题吧!——变成了大型闲聊。于是到了一桥的时候就打算继续用这个战术,最后果然别说上白板做题了,计量方面一个问题都没有。(建议你们都试试)
相对的,经济专业不问计量问题不问,剩下的就全都是理论和思路问题了。
从先行研究的结论开始,从他们的直接结论到研究计划的假说之间的所有理论链和逻辑链,一个一个问下来。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是什么机制传导这个效果?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有了这个效果就会有这个结果吗?说明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是另外的结果?你的approach里面ABCDEFG的处理是因为什么?你说的我明白了,但是我觉得是XXX的,你能给我解说解说不?你的研究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你能解释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说实话,一桥真的非常重视作为研究者的思考,必须合理推理,谨慎求证,理论链逻辑链里要问出来了问题,估计面试就炸了。
不过幸好是直接拿了本科题目做深化研究,最后都答上来了,对面两个人一路点头完了之后出门就觉得这把估计比较稳,最后也没有出现意外地合了面试,在夏天提前结束了原来计划一整年的考学长跑,终于能够放下一口气来。
像我这样的辞职再考的,面临的心理压力真的是无法言说,所幸努力总有回报,连续失眠的日日夜夜也没有白费,真的是人生少有的好运了。最后祝大家也都能够合格自己的理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