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横滨国立大学

>>4月份来塾前的背景

 财经类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算是有经济学基础和计量基础(不过进塾重新学习后发现大学学的只是皮毛,不足挂齿)。准备日语和托福的时间不够充分,16年6月毕业后拿着勉强合格的n2成绩和72分的托福成绩,7月初就去了语言学校,想着一边适应下日本的生活提高口语,一边备考大学院,本科不是日语专业的同学应该很多都是这么打算的吧。由于12月打算先考过n1,也就没有报名10月期的塾。日语成绩拿到手后才安心报了4月班。不过后来想想,有些学校冬季外国人选考并不需要n1成绩,其实参加10月班早点试一试也是多一次机会。

>>有关视频课和真人课的比较,对上视频课的小伙伴可能有用

 由于我报名晚,一直是在周一周二下午视频课学的主课。上视频课的同学不要慌,因为最重要一点是视频课内容并不会和真人课内容有差别。其次视频课也有利有弊。

 利:一、没有座位约束,来得早随意选座,比坐在过道舒服太多。每期课程时间安排不同,凑巧的话还可以为晚上的ere课提前占个座位。   二、上视频课的人数每月都会越来越少,教室相对来说空气好很多,也安静。   三、可以空出周六周日两个整天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弊:一、早上语言学校离得远、下课晚的同学可能会来不及吃中饭甚至上课迟到。 二、这期ere辅助课安排在了周一晚上,也就是说下午视频课结束后休息10min就要开始继续上四小时ere。长时间被动汲取知识的话,学习效率容易降低,上到最后精神也难以集中。三、没有机会免费补视频等等。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看视频确实比上真人课更容易分心,虽然真人课上经常走神玩手机的也大有人在,但视频课上更甚。走神的话,很可能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被漏掉了,所以定力不好的,一定不要把手机放旁边。

>>4月入塾后的学习过程——错误的示范+总结:

 看了官网、贴吧上前辈们的经验分享,以为进了塾再着手学习也不迟,万万没想到这一期大佬们好多在塾开班前就已经该看完的书看过一遍,该刷的题居然自己也都刷过一遍了,瞬间感觉自己落后了很多步。后来想想确实,报塾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不提前准备起来的话就没有优势。所以,当我还要花2个月打基础时,别人已经进入了第二遍深入理解阶段。到后期老大推荐看针对东大一桥的书时,几乎腾不出时间,如此一来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学习进程时,容易感受到压力,一旦心急自乱阵脚则更是雪上加霜。

 前一个半月,由于没有模拟考之类的来检验自己在班内的水平,就掉以轻心了。刚开始上课,小黄 书确实有在做,但其实还没有看过神取的微观,总觉得练习题做起来不顺手,也并没有怎么理解,所以决定先静下心把书上内容理解一遍。导致微观和宏观的学习几乎都是看书和复习笔记,ere的题也只是在课上跟着白主任做。自己回家再做时发现,即使看书加深点了理解,遇到题目依然不知从何入手,当时就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必须把ere讲过的题目重新一点一点捡起来,同时也要保证在上课前自己得做一遍。所以5月中旬开始任务一下子加重,自己落下的这么多题量哭着也要补完,就这样赶在6月上旬ere第三次模拟考前终于算是把ere的题都刷了一遍。但只有一遍肯定是差太多了,每次模拟考的中等名次也是深刻的教训,而此时距ere考试只剩下三周不到的时间,主课也到了过去问阶段。于是在刷第二遍ere时,又把スーパー過去問拿出来做。三周内勉强把ere刷了三遍,スーパー微观刷了两遍,スーパー宏观基本上没时间做,全靠ere的宏观题和主课笔记,所以最后的考试中宏观错了一堆,看着自己70+名次、A+的成绩,感觉这次横国真的危险(塾内S排名就有25人),为了刷题还翘了几节很重要的计量课,也没有时间构思研究计划书,真的是超级懊悔没有早点抓紧。然而7月1日考完ere没过几天就是东大一桥班的入班考试,没时间叹气惆怅,也知道自己基础真的不好,只能立马调整心态,尽可能把基础快点补上。

 同时,7月也是众多学校出愿的时候,但像我这样考完ere才开始着手研究计划书的,基本上时间都太紧张了。因为大家都是初次写研究计划书,往往定下研究题目就要花一周甚至更久。虽然老大非常贴心,专门在宏观开课前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对如何写研究计划书做了指导,让我们不至于那么茫然,但实际着手起来不仅要考虑很多细节因素,还要花很多时间看先行研究。由于没上过计量课,对实证的先行研究无法理解,最后没办法只能写理论甚至错过出愿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上过计量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从统计学计量学的基础到大学院需要的水平全都包含在内,对写研究计划书、所有学校面试中的计量问题、以及未来的ゼミ真的很有帮助!陈老师讲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而且板书都以计量0基础同学也能理解的句子形式出现,易懂易复习;赵老师虽然是第一次带课不如陈老师经验足,但是经常教一些她自己学习、理解计量的诀窍,每节课最后还会做回顾,知识点显得连贯而完整,课后也经常耐心地给同学解释问题,以后计量课一定会越上越好的哈哈哈。除了计量课有帮助外,7月份研究计划讨论会的次数也增加了很多,老大、陈老师、赵老师轮流主持,自己没有思路时多去旁听,可以提前避免好多常见错误,修改研究计划时多去参与,面对面和老师交流比只是纸质上的提交返还更有效率。塾里研究计划书只改了2稿就ok的同学有,改了8、9稿才ok的也有,所以在不确定自己水平的情况下宜早不宜迟。另外老大经常说的一句话“自己写的研究计划的难度如果超过你的智商,那你就挂了”,到了模拟面试阶段,被挂黑板的小伙伴们一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吧。 总的来说,对于研究计划就是“起步要早,漏洞要少,难度要小,但内容也要好”。

 6月ERE前后模拟考开始后其实也意味着过去问阶段即将开始,过去问的安排顺序由易到难,基本上也是按照各个学校真题的时间顺序,偶尔有例外。横国的过去问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东北大学过去问难度不大、老师出题水平很高;阪大京大一桥的题都有难度,而且套路不同,这些学校的过去问都很有必要掌握。7月ere的答案出来后,塾内部排了下名次,估摸着横国比较危险,所以在没确定用ERE出还是笔试出前,还是老老实实把横国的过去问都做了,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很有帮助。不过后来发现,这期碰巧东大经研面试和横国面试撞在了同一天,导致许多大佬放弃了横国面试,这样的结果对我们非常有利,也算是可以放心用ERE出愿了。其他用来保底的学校也就没有再考虑。所以,后期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基本上MARCH的过去问都放弃了。

 这一期一共出了三个学校:一桥、东大公共、横国。刚上塾的目标其实就是冲刺一桥,然后用横国保底。不过老大在东大一桥班上建议我们还是同时出一下东大公共,当做经验也好,所以就出了。但为什么没有出东大经研,其实是因为考虑了自己的能(智)力(商)和余下的精力,要是再花功夫去钻东大经研的题,那一桥可能也顾不全了,所以没敢冒险。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策略虽说没错,但心态和做法有很大问题。老大说现在越来越多考东大的人拿一桥当垫底,只有奔着东大经研的目标去努力,回头做一桥的题时才会顺手,才有可能在差一点合格东大的情况下考上一桥。我当时觉得真的很难兼顾,因为自己基础总是不牢固,所以我后期的做法基本上是只顾一桥过去问,一个一个知识点查漏补缺,把小黄书拿出来刷,重点题重复做,把两本スーパー過去問拿出来做,尤其是宏观,结合笔记来回翻,加深理解,基本上每多看一遍都会发现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地方,再把知识点捋顺、贯穿起来。所以对于我这种悟性不太高的人来说,重复训练是最好的办法,没有捷径。这也导致,东大过去问我一开始还做过两三套,但花了很久的时间思考依然做不出来(是真的笨),所以后来想说反正自己不考,就干脆偷懒了。课上大家讨论题目时能听的就听,听得茫然的时候就做自己的题。老大后来推荐的书也没时间去看,应该就是因为这样前期基础不好,后期跟不上脚步才导致最后一桥笔试就挂了。而且考试的心态也超级重要,小伙伴说我考前在考场坐着看起来超级紧张,玩笑也不开(。。。)虽然我自己没意识到,但拿起考卷翻了一遍,发现选择题从4个选项增加到5个选项的那一刻是真的慌了!一慌就影响发挥,本来基础就不扎实,还没发挥好,出了考场就感觉比较糟糕。但考也考完了,后面还有公共的笔试和横国的面试,还不能放弃。之前,公共的过去问都有提前好好做,所以考完一桥就只是回顾了错题,着重看了宏观选择。结果今年公共也变题型!选择只剩下两道,第一道选择是过去问原题,第二道开始就。。。还多了好多论述题目,没有时间纠结逻辑语法什么的,思考一下就得下笔,就算是这样还是有没做完的题目。考完就开始准备面试,想着笔试如果能过,就算成绩不是好,面试好好面说不定可以拯救一下。所以我从第一次模拟面试就去旁听,吸取下别人的经验也是好的,连续旁听了三次,自己也实战上场了三四次,反正多多益善,老大也总能问到你没想过的问题,挂黑板其实根本不可怕。几次下来,面试准备的算是很充分,去横过面试也挺有自信,老师问的问题意外得都很简单,不管是研究计划还是计量。然后等下午一桥发榜,笔试没合格,说实话自己也有心理准备,但实实在在看到发榜还是很打击人的。导致后来合了公共笔试,也没什么干劲。因为即使合格但成绩估计一般,虽然老大说公共面试的话就不看笔试了,笔试合格的一视同仁,但看了最终面试合格名单,笔试应该依然重要。因为貌似笔试不太好的都被分到下午面试或者专门问专业问题的教室去了。所以以东大公共为目标的同学们,笔试也要尽量做到最好,具体的可以看塾的官网里董沁前辈的心得分享。

 最后保住了横国还是超级开心的,但一桥是我的梦想校,不甘心啊,只能冬季再战了!一起泡图书馆的小伙伴还有赵老师说在一桥等我呢哈哈哈哈,希望有机会再来写一次经验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