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大经研合格经验贴
【个人背景】
本科就读于国内的外国语大学,专业是日语翻译。大二的时候拿到N1,之后在大三参加2+2项目,来到了日本并改专业为经济学。在大四上学期,也就是18年4月进入沐刃经济塾学习,之后在5月考取托福,最终在7月份通过笔试合格早大。 在合格早大之后没有再考任何学校。在备考过程中不考虑东京之外的学校,也从没把东大级的难考难学的学校当成目标,所以这个经验贴可以说只针对早大。一直没有写任何经验贴就是因为怕这个根本不能成为参考。但是最终还是希望看过的人能受到鼓舞,之后选择相信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变成更好的自己。
【关于教材】
ミクロ:虽然梁老师一再强调神取道宏的『ミクロ経済学の力』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但由于考早大时间紧急,加上书本身太厚基本上放弃了,并没有翻看过。最主要用的是小黄书,刷过两遍,自认为非常非常有用。芦谷政浩的『ミクロ経済学』是所在大学课程所用的教材,觉得是一本可以参考的书,里面配有各种习题,整体上有一点早大笔试的风格。分类很清晰,不是很厚不会有太大压力,适合作为小黄书的补完。
マクロ:先是主课中跟着老师使用了福田慎一的『マクロ経済学』,但比起书中内容,更多是复习主课笔记。练习题部分,『スーパー過去問』在主课结束后刷了一遍,其实单从题上来讲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宏观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很多,通过做题和看前面的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复习和记忆。之后为了准备早大,学习了早大教授笹倉和幸的『標準マクロ経済学』。第一遍听老师讲,第二遍一点一点自己总结,慢慢似乎理解了很多细节的原理,如果有时间觉得值得拿来学习。
计量:最先看了中室牧子『原因と結果の経済学』,大概了解了实证研究的感觉,没有之前那样抵触,甚至有点喜欢。山本勲的『実証分析の計量経済学』 这本书可以说是必看了,看了两遍,简单易懂,还配着很多例子。由于自学没有自信,所以选择了鹿野繁樹的『新しい計量経済学』,知识点不是特别多特别细,但重点的地方都有归纳。偏数学,配合着山本勋的书一起看。最后便是森棟公夫『統計学』,在准备面试的时候用这本书找了一些面试中可能会被问到的知识点,比如中心极限定理等。
【4月】
备考托福 由于一直犹豫磨蹭,在三月末才报名成功,所以选择了视频课。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后来发现我实在喜欢视频课,因为座位宽敞,看得清楚也听的清楚,学累了可以吃点东西看看手机放松一下。写到这里不是想说要如何懈怠如何放松,而是想要努力的说明一下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压力极大极其疲惫的时候,要注意平衡和调解,让自己能够找到身体和心理的良好状态也很重要。 我一直认为进了塾,再开始一切也不晚。(事实上,按照塾里的流程一点点备考,掌握最新的资源,确实是走了一条“捷径”。)然而就是为了这种磨蹭和依赖感,直到进入塾之前,我连一所大学的官网都没有点进去过。所以当我四月份得知早大六月份就要出愿而我连托福成绩都没有的时候,我真的崩溃了。 幸好四月末还又几个偏僻的托福考场可以选,接下来整个四月的主旋律就是准备托福。主要方法就是背单词,不停听英语。然后在一个叫 “小站托福”的网站多次模考。虽然从来没有考过托福有些紧张,但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有底子,最终成功考了八十多分。
【5月】
研究计划 由于同时还在上大学,没有办法常常来塾里学习,放弃了计量课选择了自学。同时更凄惨的是,由于并没有学过统计所以不能修学校的计量课。所以最终我开始轮番和结合使用上面提到的三本计量书自学计量。 研究计划我想选择劳动经济学领域,阅读了一本专门领域的书,然后琢磨了几个题目。印象最深的是我不停的在QQ上发各种简单的提案给老师,老师一一否定,最终我崩溃。“要不这期不考了,下期重新学计量再考吧” 但接下来我又开始逃避现实,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要在这期考上。那段时间我不知道读了多少论文,感觉从一睁开眼到晚上闭眼前,都在找论文读论文。最终定下来一个可行的题目,模仿先行研究,用了一个很难的模型,写出了一篇研究计划。 关于研究计划我真的没什么自信,大概只能说两点。第一,接受老师提出的所有修改意见。比如找一篇英语的文章,比如尽量找权威人士发表的文章,比如尽量找有模型的先行研究。我的先行研究大多都是日本的,但面我的教授大抵都看过。第二、由于我没系统学过计量所以没有自信,最终选择了一篇和我的研究内容无关的先行研究学了它的模型,所以可能因此反而并没有被问到计量的知识(并不确定)。 总之最终得到了老师的“可以了”之后,出愿成功。
【6月】
出愿全部结束后,就开始专心准备笔试。
第一, (微观)小黄书。第一遍做的时候跟着主课,听老师讲解,虽然听懂了但自己还是做不出来。所以我非常认真的刷了第二遍。把每一道题都拿出来自己做。做不出来的看答案,思考自己为什么没做出来,然后归纳解题方法,在题边上画一朵花,花里面写好自己总结的解题要点。第二天再做一遍,做不出来的就看自己写的解题要点回忆,算是苦中作乐了吧。
第二, (宏观)ささくら(笹倉)。虽然第一遍听老师讲的时候觉得太复杂了。但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喜欢将一本书反复读。如果第一遍读只能读懂40%的话,第二遍就能读懂60%,第三遍80%,总之多读几遍一定会加深理解。大概读书的时候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是记忆,想要快点读完看看写了什么。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能停下来思考自己不懂的地方。而笹倉的书因为第一遍读的时候还有老师的讲解,课后自己再粗读一遍笔记,大概已经掌握了60%,之后第二遍读的时候自己尝试着总结归纳,最终觉得掌握了80%左右。一开始学这本书是为了书上的课后题很可能出现在笔试中,但通过这本书我理清了宏观的整体框架。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理想的教材。
第三, 主课笔记。由于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笔记记的飞快(主要是微观部分),我又尝试了第二次整理。把笔记一点点誊抄在另一个本上。其中还夹杂着在别的书里找到的补充知识点。誊抄时复习了一边,之后做题遇到新的重点也不断补充进去,事后复习时也能看的很方便。总之主课笔记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做题常看加深理解。 第四, 早大原题。其实我觉得像经济这种偏向数学类的考试。做题是最好的方法。通过题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看清楚一道题问什么,最终如果这道题换了题干背景,但只要找到它的考点,最终还是可以举一反三。所以通过旧题不断总结反思算是一个短时高效的好方法。
【7月】
笔试题在这几年的考试中并不算难。所以我认为笔试发挥的不错。 接下来便是面试。但我根本无法面对我的研究计划,我觉得它像是一个魔咒,不管我笔试答的好不好,它永远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等着我。我当时真的想放弃面试。 我一遍又一遍的鼓励自己去读自己的研究计划,去写自己的研究计划归纳。大概那段时间真的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第一次模拟面试前,我紧张的坐在教室里,前面的一个小姐姐正在复习,我鼓起勇气问她计量的问题,她非常温柔的翻她的计量笔记给我解答,甚至不介意我拍照一些重点。当时真的觉得很想哭,觉得自己被温柔相待。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一个人,还有人愿意帮我。从那个时候大概真的爱上塾,很想考上早大,和这群人在一起。 后来模拟面试的时候老师意外的非常優しい、虽然我知道我的研究计划并不好,但真的没有被怼。(又或者老师真的觉得没啥可说的)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才保留了一点点自信,最终坚持了下来。坐在下面听别的同学模拟面试的时候,我也在飞快的思考,一点点能够清晰的阐述自己的思路。然后我又继续给自己鼓劲,只要我能说明我想研究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也不一定我的想法就不好。 面试前一天的模拟面试,氛围很轻松,我还记得我上黑板做题,做错了还有同学在下面提醒我,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早大教授的故事,然后鼓励大家。我回忆起整个模拟面试的过程中,大家也一直在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计量的知识点。明明我们也许算是竞争对手,但我们更像一个团队。
第二天被安排在上午第三个面试。 主面研究计划的教授上来就问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我一时紧张说了几句就结束了。他问我再没什么了嘛。我只好硬着头皮又说了两句。所以说面试之前一定要早点开始打底稿,哪怕没有很多想说的,也要早点开始想,这样后续有什么新的想法都可以不停往上加,不至于面对问题说的太少。 接下来面试的老师指出我的研究计划后面的list格式不对,有好几篇没写杂志和页数。我大声的说了两遍“直します”后被放过。 最后还被揪了两个我至今不太理解的问题。一个是揪日语,说我的研究计划书里有一句有语法问题。另一个是问我为什么不研究中国的问题而非要研究日本的。我回答说中国这方面还没有发展完善,希望能吸取日本的经验。好像这个答案得到了认可,所以研究计划阶段过去了。 接下来另一个教授开始翻我的成绩,说我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学成绩。我说因为刚来不久,之前一直在用心的学日语。然后他说我没有统计学的成绩。我回答说因为撞课了。然后又补了一句,我这学期会好好学,如果能取得好成绩,下学期就可以选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学。因为在日本的大学里是要选完统计才能学计量,大概是觉得这种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的感觉很重要。所以我说完这句话感觉两个老师都点了点头。然后开始考题。我的是一道计量题,但塾里模拟面试的时候几乎都准备过了所以没有太大问题。但其中好像答错了一个问题。两位老师还在互相确认,这个她是答错了吧。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我好像由于紧张每个问题都很快回答。一开始都回答的很短,之后又加了很多后续补充。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露出笑容,我想我最终没有辜负这场面试。
其实在这场考研战役中,我学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心态,面试前我一度要放弃,最终在温暖的鼓励和帮助下决定奋力一试,结束之后觉得之前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退缩。虽然这句话说的好像不痛不痒,但我还是觉得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