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横国经济学研究科

更想写给和我一样本科学经济(却没学好)的同学,合格横国

 先来平铺直叙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本科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学校是顶着985名号的末流。大一大二的课程是微观宏观等经济学通识课,大三以后基本是金融方向的专业课,数学学过微积分,线代和概率论(经济类),有统计和初级计量基础。

 这么听起来,好像还有点基础有优势的样子?非也,莫不如说正是因为本科经济学出身,自己心里才清楚自己究竟学成了什么样,更重要的是,我心里清楚自己在本科没有真正去长时间准备专业课考试的经验,大学期末周的突击复习,老师还会明里暗里画个重点,最后考完了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总之没挂就好了,这种经历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自己的专业基础不扎实,即使是我喜欢的拿手的课程,在隔了大四一年我也不敢说自己还记得多少,但肯定是不会做题了。就抱着这样虚张声势的「本科学过经济学」,就算从零开始,这也是事实上的本科学过经济学,这个事实与其说是优势,倒是更容易变成心里的压力。

 但我以为经济学出身的好处的就是更早地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已经在你心里扎下了根(这是一件多重要的事!)以及有了一个经济学的知识脉络,虽然知识都忘了。好吧不必说这些毕竟现在是要写经(软)验(文)。在真正进入塾的课程之后,忘掉的东西捡起来的速度会非常快而且会越来越快,或者说,不是在捡东西,而是把原来那个主干上已经摇摇欲坠的组织直接替换成坚固的材料,以支撑起更新的枝叶,跟老大开始学起来就是这样(五毛一条,括号内删除)。

 再加一句吧。我从知道沐刃这个塾到决定来上大约只经过了一天,听说有个专门教经济学课程的塾,瞄一眼主页,这个塾敢说自己能教计量?继续发现有微信公众号和B站视频,等等,好像真的能教计量!不用多说决定了。

 话归正题,如果要在这里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我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特别介绍的,我并非学霸,这种东西也早有了个人化的习惯。其实更多的是想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所以我想后面写的这些也许会对同样经济学出身的同学更有用吧,因为真的,专业课在塾里就是来对了,可心态的调整也要伴随整个复习过程。可能是半年,可能要一年,确实以最后考试的时间来看,半年还是一年都是一个确定时间段,然而当我站在那时的开头的时候,我只觉得遥遥无期。

 想起来在准备到了一月份最后的时候,我还和好朋友说,感觉现在就是在一片大海里游泳,已经很累了,但是不知道岸还有多久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游了多远。我想这些压力,慌张的恐惧的疲乏的怀疑自己的东西,或许别人同样也会出现,那时请知道这绝不是你一个人在经历的。

 七月初到日本,有遇见新室友开始新生活的悲喜。八月就是八月。瓶中的水,青天的云。这段时间貌似与我该写的无关,但是和朋友在沙雕式自娱自乐(?)的间隙里,我们都知道,即将临近的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我们抱着各式各样的原因和追求来到日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不确信自己未来会不会真的不后悔,也不清晰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以及日语,之前从没有和人说过日语,身边朋友都准备英美澳(「你为什么不去美国而要来日本」是个老师朋友家里人都问过我的问题,后来知道了它还会被老大模拟面试提问以及很大可能被教授问到。。。。。。)偏偏答辩论又贯穿了我的大学生活,来了突然完全不会说话,虽然我戏高人胆大(??)但还是,总会不经意陷入落差感。如果你目标坚定,在这个夏天空档期里已经安排好了托福日语和经济学预习,我会敬佩你,但是如果你偶尔也陷进了这种恐慌和焦虑情绪里,不要害怕,因为(因为后面有塾别怕)其实这也只是一个暑假,其实不会比过往的每一个暑假更长。

 九月和十月是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十月塾的开课,对我而言,是终于让我有了走上正轨的感觉。真实地投入学习会让人的心情安定下来,但我从九月开始准备托福,报名了十月底的考试是一个失误,没想到十月塾里开课之后课程和题目陡然增加,我应该是开始时除了早大班都报了,结果基本上就没有再碰过托福。后来数学课进入受验数学,加之计量开课,自己感到实在上不下来(会变成一天的课从九点上到九点)放弃了数学课。发现课跟不下来会带来很重的焦虑,我最后受验数学报名那天拿着早已经准备好的钱思考,决定放弃。其实到后来课还是这么多,但是心态到后来会变得自然。

 没有在国内准备好英语成绩确实是一件挺后悔的事,还是尽可能在上塾之前把语言搞定,虽说七月就来了,但直接投入复习好像也不太现实,至少在国内大学里保证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要比一边学着独立生活一边准备考试要容易。庆幸的是我大四把N1考出来了,这年的十二月才能考ERE,而ERE是一个稳赚不赔的考试,既可以给一桥笔试打基础,又是横国等大学的免考利器,用老大的话说还是一个「不需要智商的考试」,靠做题居然就能立竿见影。

 这时十一月尚未到来。要上的课稳定下来了,每周有两三次语言学校一下课就要赶到塾里的ERE模考,中午在池袋街头一边说すみません一边毫无歉意地继续挤出人潮往塾里跑的过程已经变成我日常吐槽。透过十一月的窗口可以望见十二月。只是在ERE考完之后很容易出现懈怠,这个时候需要警醒,接下来,写研究计划的过程充满不可预期,而出愿已经陆续开始。

 十二月也没有大雪弥漫呀。本以为出愿可以出三四个学校,但是真实地做起来,早出愿的学校研究计划赶不及。语言学校放假,红日子,圣诞节和新年假期接踵而至,自己没有把握好时间,拿到神户出愿材料发现要提供语言学校成绩证明时已是学校寒假,等开学也来不及。同时还有ERE寄来的是成绩通知而不是成绩证明,需要自己下载申请表并用一张一千元邮票当通货(话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寄去,我险些没有注意到(不然横国就凉了),总之紧张刺激。当然重头戏是研究计划。参加塾里的研究计划讨论会可以极大提高效率,理清思路,及时发现问题,弄明白自己不明白的以及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明白的。同样在最后的模拟面试也是。能多来一次是一次!

 一月,一切尚还不像有会出现的样子。在十二月的末尾,发生了一个国内的私人的shock,那一段时间很不想提,甚至我到底做了什么都不像真的。最后是看着横国的出愿截止期限突然惊醒。这个实际持续时间其实非常短不超过一周,之后该上课上课该复习复习,但残留下的荒废的感觉会延续下来,好像一步来不及,步步来不及,这已经不是shock本身带来的了,而是一个焦虑和无力感的恶性循环,尤其压在准备一桥最后的这个一月。到考前十天左右我变回了好的复习状态,然而时间已经浪费很多。

 无法预料又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可能会现在的人生阶段会变得渐渐多起来吧。我只是想说,shock的内容自然不得而知,或许可以试着提前给它本身留一个余地,一个留给崩溃的期限,如果在开头时我知道自己拥有这个余地,会产生更从容的心理暗示,如果shock真的出现了也知道自己的期限在哪里。

 一月的遗留问题也影响到了面试的准备时间,我在模拟面试的step1就卡了三回,其中还有一桥笔试结束当天跑回塾里去参加模拟面试,第一个上去面,没说几句就被挂了灰溜溜跑下来(下一次继续屁颠屁颠跑上去说)。从笔试到面试的这一个星期,我已经不得不从计划上划掉定价模型的复习(墨菲定律?),最后一天夜里把勉强计量模型准备完。

 诚然最后一桥面试的情况很悲惨,尤其不能原谅的是挂在自己原本的金融专业问题上,日语也一塌糊涂。然而不能说如果划掉的是计量就会有多好的结果,因为我清楚那是我最后能把有限的时间做出的最优分配,无需后悔,该懊悔的是专业没有学扎实,更不要因为这个巧合遮蔽掉一桥挂掉的真正原因。清楚这一点,一桥面试的失败没有干扰之后准备横国的状态,嗯好像那天回来后极度不甘心去把整个金融经济学的重点给过了一遍?按照预定的计划准备到一周后的横国面试,甚至可以说心情很好了,从横国出来就穿着正装淡定地(格格不入地)去海边吃甜点晒太阳啦。

 如今时值三月尾声,樱花终于盛开,我就是在横滨国立的校园里写下这些东西,先记个流水账。如果不出意外我应该还会准备今年夏天继续再考,所以这篇经验也算是一个中途小结,不仅是想分享给新来的人也是写给我自己,记得来时的路,还有一个半年。但主要还是想拿这篇软文去换下学期的计量福利课。

 三月的今晚竟然真的下起大雨,希望四月我们都会有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