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此感谢沐刃塾的各位老师同学这半年来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圆我求学的梦想。
自我介绍:
本科:祖国南端的某大学 日语专业
日语水平:N1
托福:90+
经济学水平:零基础
课程:主课、冲刺班、ERE、计量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日语专业出身,在本科课程阶段没有任何数学和经济学的正式学习经历。我相信会有很多和我背景、条件类似的同学来塾,所以我这篇经验也主要针对的是和我一样零基础的纯文科(文学学士)出身的同学,请各位理工科甚至经济学本科的大神移步。
参考书目:
微观:
武隈慎一《演習 ミクロ経済学》:主课配套教材,必备
《新スーパー過去問ゼミ ミクロ経済学》:备考ERE用
神取道宏《ミクロ経済学の力》:可作工具书用
奥野正寛《ミクロ経済学》《ミクロ経済学演習》:据白主任说演习比教材更有用(我只做过几道GAME的题)
宏观:
福田慎一《マクロ経済学·入門》《演習式 マクロ経済学·入門》:主课配套教材,必备
《新スーパー過去問ゼミ マクロ経済学》:备考ERE用
笹倉和幸《標準 マクロ経済学》:冲刺班宏观配套教材,考早大必备
斉藤 誠《マクロ経済学》:挺厚的,当工具书吧(并没有来得及看)
计量:
石村園子《優しく学べる 統計学》:计量配套教材
山本 熏《実証分析ための計量経済学》:emmmm我现在还在看它…
星野匡郎《Rによる実証分析》:既然都考经济学了,计量软件总得会一些吧。(起码得有假装很会的资本吧)也不是说非得用R,stata、EViews等等都可以,只不过这本书的作者星野匡郎恰好是早大的准教授,面试也有概率会遇到,所以就买了它。再说了,R,多么高大上。(并没有)
前期准备:
我正式决定来日本是5月底,在报名语言学校之前我先报了塾。我是以到塾的距离和方式为重点来考虑语言学校和住所的,我最终选择的语言学校和住所都在高田马场附近,从高马到塾所在的池袋站坐电车只需2站,算上步行的时间我从家或者学校到塾一般只要15-20分钟(当然还有更近的学校或者房子)。因为塾里有很多课是下午班,而语言学校的上午班结束后一般只有1个小时来塾,在这段时间里还得解决午饭的问题(或者课上解决)。所以如果是需要通过语言学校来日本留学并且还没有定去哪一个语言学校或住在哪里的同学,在做决定时可以多考虑一下。
进入正题。(依然是废话)
1.语言成绩。N1本科毕业必备。但我没有托福成绩,所以在7月份考了托福,大概准备了一个月左右,主要是背背单词,毕竟英语荒废了四年,最后虽然成绩一般,但考学够用(一般要求80+吧),也知足了。(由于这篇经验贴主要针对和我一样的外国语专业学生,搞外语,大家都是专业的,我不插嘴了,毕竟自己考得太差…)
2.数学。经济学备考虽然用不到太多的数学(我浅显的认识),但毕竟数学是基础学科,除了作为解题的工具,很多概念的理解上也需要数学的基础作为铺垫,所以前期准备时数学的学习很重要。并且,成绩单上没有数学成绩,在面试时候很容易被问到数学学习情况,我两次面试就都被问了,不但被要求说了自学的历程,面试早大时还被问了具体问题,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微积分的概念是什么。(我:…ん? )所以说大家有条件的该报班还是报班,哪怕你会做题了,听老师给你理一遍基础概念也是好的。而且据老大说未来塾里会把数学课的授课提前(我道听途说,一切以课表为准),这就对零基础的同学非常友好了。而至于还没开课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先开始自学一下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大概会用到高数课本到多元微分为止的章节,概统的话有多少学多少吧(反正我学完了现在计量还是一塌糊涂)。线代据说面试会用到,但我没遇到过,平时做题也基本上用不上(我没有经历过东大过去问的毒打,说不定东大有),非要说的话,看一下向量部分吧,这应该在之后的理论公式和计量模型里会有涉及。
3.经济学。我7月底考完托福后,就托了在日本的朋友买福田的宏观教材和演习寄给我。所以到上塾时,我已经把福田的宏观教材看了一遍,并且相应的演习也大致做一遍了,当然很多部分没明白(尤其是索罗模型的部分,能明白才有鬼了)。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宏观里用大段文字表述的概念性内容较多,对于这些内容的阅读、理解和记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提前预习并解决较为简单的部分,同时对于难点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肯定有助于之后的学习的。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塾里的主课是先从微观开始教学,等学到主课正式讲宏观部分时,恰好也是因为研究计划和出愿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研究计划可能是我备考中最难得部分……),幸好提前预习过宏观部分,减轻了不少负担。(如果报名ERE课程的话宏观的教学就会提前不少,但做好预习,带着问题上课总归是更有效率,相当于等到主课学习时,已经上了双保险)。在国内买不到福田的同学也可以看曼昆…吧…
其实,我也提前买了小黄书,原本也打算把小黄书给做了,但无奈家里诱惑太多,效率奇差。通常,应该是按先微观再宏观这个顺序进行学习的,所以自制力强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按科学的顺序系统地自行预习一遍。
但优先应该解决掉的还是语言成绩的问题。我前期的准备顺序是:语言—数学—经济学。
入塾学习:
1.研究计划。为什么先讲研究计划,因为正如之前说的,我觉得这是我整个备考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而且我直到最终面试时,也并没有处理好研究计划的一些问题,所以希望各位能引以为戒。我前期对研究计划是很松懈的,基本就是能拖就拖的状态。当时的心态大概是“连基础的理论都没学完怎么可能写研究计划呢”,还常常安慰自己,“大学也不是没写过论文,这不过是一篇计划,学完了各种理论知识后自然也会水到渠成了。”结果,别的同学已经交了一稿甚至二稿时我连题目都没确定,这样就一直拖到早大志愿书提交截止日前,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再不动笔就连考试资格都没有了的境地,才狠下心连续通宵了几天,想了一个似乎可行的题目攒成一篇志望理由书,急急忙忙地出了愿。然而几天后,当我想仔细读读先行论文把志望理由书的题目扩展成一篇研究计划用来出愿一桥时,发现那个题目根本没法做,先行研究里清清楚楚写着“そもそもそのようなデータが存在しない”,当时人就懵了,查了半天果然没数据(当たり前じゃん)。接着,我在桌前愣是坐了一宿,基本上啥都没干,除了叹气就是发呆。此后我无数次想弃考早大,不因为别的,就怕千辛万苦进了面试,志望理由书却出了这种错误,面试老师一反感,把我写进黑名单啥的(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东西),那就不光是冬天考不上的问题了,我可能永远和早大拜拜了。最后我是怀着“反正八成笔试就落,就当体验一下日本大学考场为一桥准备了”的心态去早大笔试的,没想到过了。也万幸面试老师一眼看出了我的菜(能令老师同情的菜),压根没和我深究研究计划,几乎全程都在确认我是否接受过基础教育,同时对我进行人道主义关怀,现在想起来,那两位老师,简直发着光。
至于一桥的研究计划,我换了另一个题目,但那时候个人心态已经出问题了。还没考试就出了这么大个岔子,备考的动力一下子就少了许多。最后又是拖到了出愿截止日期前,记得是出愿截止前7天吧,我才向老大提交了一桥的研究计划的表格(有一说一,张三写的比我好多了),老大反馈的评语简短有力:“有意义?”,仿佛是对我至此的整个备考生涯的拷问,看书刷题看上去挺多,但实际上一遇到自己没有经验的研究计划,就开始消极怠工不断拖延,实际上就是不敢走出舒适圈,用一些对解决关键问题(研究计划)毫无帮助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简而言之,无意义。然后,我翘了几天语言学校(被多次警告并且和语言学校签了保证书,再缺勤就送回故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重新改了一篇计划出来,老大最后给的评价是基本OK,这时距离出愿截止只有2天了,我再次ぎりぎり地出了愿。然而到最后我的研究计划也只是没有致命错误的“基本OK”,在之后模拟面试时还是被揪出来许多问题。教育专家梁老师说过,研究计划这东西,交几次就能改几次。确实如此。早准备、早提交就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而且,在集中精力憋研究计划那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其他项目的进度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虽然之前刷题多,但过后一比较居然落下了不少进度,要不是开课前就准备过宏观,我可能到最后也补不回来,即使这样,我小黄书从公有财开始的部分一直到现在都是空白的(我大致看了一遍例题,没有时间做练习题了)。如果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上完培训课就着手准备(想得很美)。
研究计划是应是备考工作的一个大头,加之我这种原本就没多少经济学素养,为此需要要看的专业书和论文的量很大,看起来也很慢(阅读过程中要查的概念或者专业名词太多了)。如果能尽早准备,时间就不至于太过紧张,也意味着可以尽早参加真人答疑,得到赵老师、陆老师的专业指导,这样效率就会大大提高。ちなみに,我到最后都没能赶上一次研究计划答疑,前期是因为什么都没准备,根本没有问题可问,后来我终于有一堆问题了,答疑已经结束了。Anyway,不想像我一样,ddl前天天通宵透支生命,还提心吊胆听天由命的话,塾里上完第一次指导课就应该着手准备研究计划了。
2.主课。主课最重要的就是跟上进度。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课要上全,落下的课及时补上,同时课堂笔记要整理好。就我自己来说,主课的知识点讲解部分是没有缺过课的(顺便安利走廊待01、02、03的座位,即使想睡觉也没地方趴,强制性学习,还能和老大次次都零距离接触,效果堪比一对一,真的香,我到最后都没舍得挪位置)。笔记的话,我回家后会结合小黄书的习题看一遍,另外一些相对复杂定理公式:比如マッケンジーの補題、ロイの恒等式啥的,老大会课后给具体证明过程,这个时候我就会照着过程推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去翻神取,还是不懂的话就存下来等答疑时去问。这里再插几句,关于答疑,不出意料的话QQ答疑还会继续,不要害怕,白主任和刘老师都非常的やさしい,回答也很周全。当然很多同学还是会有别的心理负担(尤其是我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出身的),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也没必要,大佬们根本不屑于看我的问题,至于跟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志们,谁又会笑话谁呢,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好了。
3.ERE。墙裂推荐。零基础啥的入塾时说明会上自我介绍说说就好了,总不能到最后考试了还是没基础吧,教授总不会是因为同情收了我吧(还真不好说…)。怎么打基础?我觉得我就靠的是ERE。ERE考试的范围广,题量大, ERE班全程下来就光是练习题就做了近千道,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的作用无需多言。并且,ERE班后期模拟考试很多,由于ERE笔试(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远早于大学院的笔试(要拿来出愿的东西当然要比笔试早),这就成了很宝贵的练习机会,到最后要把做题的速度提升到应付大学院笔试的水平,少不了ERE这个台阶。再者,退一步讲,就算不拿ERE出修士考试,有了ERE成绩,还能有个名正言顺逃离天天学习50音的语言学校,成为法政研究生的机会(优良传统),万が一の時,法政研究生对之后的备考也应该比呆在语言学校更有帮助。(我确实申请了,我原本以为冬天就这么过去了)
4.计量。计量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前几节课不用听,后面的课拿命听。至今我也没有弄明白究竟发生这个变化的节点在哪里。计量课后程就是梦回考研数学补习班——那些个我连公式和它名字都没对上就开始听真题讲解的夜晚,留给我的最后只有章鱼哥的数学家小故事。前辈の饶大佬给我的忠告是:吃透你自己的模型。大佬还是高估了我,我终究是连自己的模型也没全整明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也是记了又忘,去面试的电车上我还在看假设检验的步骤。万幸当时上课笔记抄全了,脑子没跟上,手倒是没落下。面试时老师几乎把我稍微有点印象的全问完了,再多问一个,我连编都编不出来了(蒙混过关)。总之,我讲这些是想说,至少我觉得计量一时半会儿学不明白很正常,但不要放弃,就算逼着自己抄也好,要努力学下去,能多学一点是一点。
5.冲刺班。我觉得除非当期不考学校,不然不可能不报吧。课程就不说了,认真上就完事了。除授课之外每章节都会安排模拟考试,几乎是每周一次(后期变成真题模拟考),然后老大会当堂发榜,把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都依次写在白板上,实话实说,挂在后面时确实不好受,但这样规律性的考试是一个检测学习质量的很好的途径。老大每次还都会划一条合格线,合格线以上的都有机会进第一梯队学校,现在回想一下命中率不低于八成吧(印象流),毕竟到最后的笔试很大程度上还就是塾内的竞争。当时的话,这对于我认清自身位置,调整学习计划和节奏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所以哪怕丢脸,我也没一次旷考。希望大家也能珍惜这些宝贵的机会。
6.面试。正式面试的过程这里也不谈了吧,大家等过了笔试自然能看到上一期所有的面试经历了。我这里想提的是模拟面试。一定要去,一定要去,哪怕是不面试,也一定要去,只旁听也会有很多收获。当然,机会不多,能面就面,模面挨骂没什么,我早大第一次模面前消极怠工(因为那篇出岔子的志愿理由书),结果直接被陆老师问到自闭,方才警醒,开始翻论文,查资料,写讲稿。然后第二次模面再次自闭。然后再准备…循环往复。过程很痛苦,但之所以这么痛苦,是模面确实暴露了许多问题,而问题的逐渐明晰,便相当于是给了解决的契机,虽然很多到最后也只是契机,但是我每次面试前这么安慰自己,便有了参加模面的勇气。(误)事实上解决的远比遗留的多,而且老大和陆老师的建议都是直接能用到面试里去的很具体的情报,比如回答为什么选择早大这个问题,我能想到的只有一舔到底(早大是个非常有名的学校,尤其是在中国,我从小就blabla),非常的薄い,听得陆老师直皱眉,后来在老大的提示下了解到有个早大EAP Program,还看了些导师的论文,把这些加进去之后回答就充实了一些(早大教授面试时也没有流露出不满意的样子…)。再比如小论文,早大模面会专门挑一次挨个讲讲自己的小论文,因为小论文都是笔试当场写的,出错、离题、偏题的可能性都很高,而小论文又是面试必问的部分,所以模面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是属于偏题那一类吧,模面时自己也明白自己想说啥(因为考场上写的时候脑子就是乱的),结束后拖住陆老师强行加班,扯了半天推倒过程和关联,才把思路理清了。
还有一些建议:
1.找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不但可以线上讨论题目知识,线下还能约饭、约自习,极大程度地提升备考生活的体验,并且能不断地鞭策自己。我有幸傍上了白老大、赵神和王大佬的大腿,起初只是一个觅食小组,后来到又加入了应大佬,邵大佬和刘大佬,学习氛围大幅提升,小组算是正式成立了。直到在学习小组里近距离接触了各位大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自己的努力和决心简直不值一提。赵神每晚吃饭时都在翻看笔记,还要兼顾爱情;王大佬无数次见证凌晨4点的东京,每天跨越半个东京来上塾;申请到了一桥的学生宿舍,合格一桥势在必得的应大佬,每次自习也会留到最后;还有不断约自习的邵大佬,每晚早早回家看书的刘大佬。甚至已经是塾内最强战力白老大,也无时无刻不在提升自己。记得元旦假期,我睡了两天,醒来一看手机,发现大佬们都已经在咖啡厅复习了,这第三天还能睡的住吗?在这样一群大神身边,不努力都不好意思。
2.迷信沐刃。我之前说了,这篇经验主要是写给和我背景经历相似的同学的,我自己之前对于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对于日本大学院备考,了解都约等于零,我觉得这种状态下自以为是地去做一些决定,风险是很大的(有可能赌赢,但不赌绝不会输),所以我提倡迷信沐刃!(报了塾又不听塾的指导,那报塾的目的是啥呢?)具体来说,就比如之前说的老大让写计划,就别拖(对不起!);公式推倒都仔细看一遍;建议报什么方向和什么专业,就认真考虑(计量统计NB)。再有比如老大在早大考试前发过一次考点总结(预测),我身边的大佬们很多都说太简单没有做下去,但我全部做了一遍,在我看来,他们有选择的资本,但我没有,听话就完事儿了。(ちなみに这份总结里要求把拉格朗日法全部推一遍,而这期早大第一大题就考的是拉格朗日,平时做题根本懒得用拉格朗日,这里重新推了一遍,作用还是挺大的。)
零基础转专业,本来就难,亦步亦趋,要赶上塾里的进度,必然更累,但只要方向对了,我相信,千里之行,也终究足下。既然进了塾,那么大方向就基本有了保证,剩下要做的就是自己努力走完这一程。
最后,祝各位都能考取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