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合格东北/大阪/一桥/京都。你没有看错,这就是一篇硬广。
写这篇硬广的初衷有两个,一是go through我这一年来备考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味这段神奇旅途中逐渐增长的见识和肉眼可见的自身的成长;二是留下一些大概或许可能可供后辈们参考的特别却又普通的回忆。
首先介绍一下本人的背景。北京某理工科211大学英文系,T101/104,N1 130,真·零基础。喜欢喝红茶,观赏黑色高级车的一般脱粪男子。
一切的开始,其实是大学三年级在百度贴吧偶遇了一篇来自特训营的合格经验帖。虽然帖子的内容早已经忘光了,但算是从此与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沐刃塾官网随便翻了翻,翻到了方丈给的备考建议,于是就马上投入了托福和N1的备考之中,打算在2019年冬天合格走人。
大三和大四两年过的也还算自由,而且英语系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面对每天大把的时间,我选择看看日语新闻,做一点托福真题,看看关于基础经济学和数学的英文公开课,刷YouTube,看DotA比赛,减肥。
说到N1和托福考试,本人属于玄学备考,玄学应考,能偷懒就偷懒那种。N1的全部材料只有自学使用的「新编日语」和「新完全掌握」丛书,前者当作教材看了一年半,后者考前半年有一搭没一搭的翻了一下,去北师大考试结果当然是文法阅读还行,听力只能跟着众位考生一起傻笑,监考老师还挺和蔼,跟着我们一起笑,后来一看成绩单发现听力就只有30分。托福考试更是如此,翻了知乎高票回答买了本「王玉梅」,结果背到第二天就弃之不用,直接上TPO。每天晚上一套听力或阅读,总共做了20套,将近两个月,口语和写作也只是草草看了看模版的套路,完全没练,就去考了。出来一看阅读和听力总共59,口语和写作加起来才42,反正够用就行。
解决完这两个成绩,大学剩下的日子就是每天划划水,看看剧,翻翻YouTube。一晃就来到了十月份。
下飞机后的第二天上午十点,我准时出现在了池袋这间人满为患的教室里。
抱着前一天晚上赶去友都八喜买的iPad,心里除了惴惴不安还是惴惴不安。
那个男人出现了,伴随着惊慌和迷茫,紧张刺激的特训班生活正式开始。
接下来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首先是四小时一节的课程无愧为膀胱杀手,每逢尿意,脑中都会闪过一句话:继续听还是去洗手间,that is the question。其次,课程拉满的我渐渐在巨大多内容的轰炸下失去了方向和斗志,完全没有时间复习和消化,最终成为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一个半月过去,连研究计划都毫无头绪的我就草草放弃了第一次的尝试,回家修养,打算来年再战。
在语言学校度过了无聊的三个多月后,今年四月期我改变了策略,打算重新从主课听起,并且自己看书学习计量。第二遍听主课还是同一种感觉:“完全没有废话。”简直就像是精心编排的现场表演,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听着果然还是享受的不行。其对于概念的介绍更像是一种引导,而且是从内部机制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新手也能轻松玩转经济学。这次由于没报名数学和ere课程,多出来的课余时间就自己翻了翻「ミクロ経済学の力」,再加上黄书的作业,微观基本搞定。与此同时,冲刺班,即早大班补充的知识也是姑且先听了一遍,因为貌似没有太多关于这部分的输出环境,所以个人认为自己掌握的并不是太好。宏观则按照方丈的要求基本通读福田的入门小册子,算是对基本概念有了一点印象,离应用还差的很远。接着就进入了过去问时间。
说来也是无奈,因为18年9月在国内考完的托福不满足「10月以降」这个要求,我被迫在池袋重考一次,而考试日期距离一桥出愿的开始日期恰好一个月整,可以说是非常ギリギリ,我甚至一度怀疑我的托福成绩单能否从美国及时送达一桥教务的手中,总之先硬着头皮考吧。本次抱着「80就行」的心态,两年没碰托福的我,决定裸考。结果比上次还高,104。
托福考完的第二天,看了看日期,不得不开始进行研究计划的准备了。从bookoff淘了两本开发经济学的专门书,翻了翻,没啥想法。打开Chrome,上一桥教授的主页翻了翻,还是没啥想法。最后的灵感来源竟然是我自己大学时科学上网的经历,说到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熟悉ubuntu和get git,此处要感谢GitHub给我提供了一扇可以窥探世界的窗,并且展示给我许多网络资源的利用方式,从此迅雷成路人。结合塾里yahoobox中上传的一些研究计划样例的同时,我翻了翻鹿野的「新しい計量経済学」和山本的「実証分析のための計量経済学」,针对先行研究里使用的模型还有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前前后后,研究计划提交表格被方丈修改了三次,研究计划成稿又被方丈修改了三次,用时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简直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语校400字日语短文都没写过的我一上来就要写5000字,硬着头皮一天倒也是写完了第一稿,改来改去每次也都是绞尽脑汁去满足方丈的要求,毕竟方丈真的很严格的。用了两周时间搞定了研究计划后,我就马不停蹄的投入了过去问的练习中。
说真的,我感觉过去问这一个月称之为升华也并不为过,刚一上来就发现自己明明学过的内容竟然就是做不对,第一次做一桥的题时我甚至萌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总之先硬着头皮做,不会的地方就好好查书复习,还是不会就等方丈讲解,可以说是把一桥的选择题做成了大题的感觉。紧接着是出愿手续的办理,仔仔细细看了募集要项各5遍左右,跑了n趟打印店还有一趟区役所,成功出愿了东北大阪一桥京都东大,这5所学校。选学校也没什么标准,全部看心情,自己也没把握能合格其中任何一所,单纯就是想体验一下日本大学院考试的流程,可以的话想跟教授面个试,聊聊天,仅此而已。这个时候的心态逐渐开始随缘,大概是学习了经济学的关系,觉得自己作为考试者,能做的就只有尽力展示一下自己,依照教授的标准被录取进一个适合自己level的学校,简单来说就是“尽人事以听天命”,教授收不收我是你教授的自由,我尊重你的选择。
之后便是一桥东大班的补充课程。虽然一桥模考一次都没有去,但是这部分课程我还是一堂不落全部听完了。整体上感觉非常有趣,可以说是对更复杂问题的思考模式进行了进一步讲解,比如从两期过渡到无限期,效用函数中也加入了余暇来讨论劳动供给问题,至于进阶的博弈论的内容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诶嘿完全听不懂,等等等等,总之课程的质量我非常满意。所以,从一位普通学生的视角来看,报名一桥东大班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准备一桥的考试,更是能让自己的经济学思维再上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强烈推荐。建议配合奥野正宽的「ミクロ経済学」和二神孝一的「マクロ経済学」食用,有奇效。
紧接着就是大阪大学的笔试了。笔试前一晚由于内心忐忑不安,所以也没有复习,而是选择去大阪大学的考场踩点,顺便跟同学逛了逛世博园附近,放松一下心情。考场里用iPad复习了一下纳什均衡的数学定义,仅此而已。卷子一发下来,发现7道大题的知识点全部在方丈的讲义之中,其中4道宏观大题的最后2道更是对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的大礼:最最最基本的年金问题和拉姆齐模型,听了就能拿分。所以一定要重视一桥班讲义哦。
第二场是面试和笔试在同一天的东北大学。有了大阪的考试经历,这次考试的整体心态就轻松很多。考试前也没有任何紧张,卷子发下来也是看心情尽量写写,虽然这次的出题风格和往年迥然不同,不过确实非常考察考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这里我就借用了方丈示范过的两期模型的函数图,现在债权者和现在债务者分别说明了一下,笔试难点就差不多了。至于面试,我感觉我确实遇到了喜欢压力面试的教授。主面基本没正眼看过我一眼,全程抱着我的研究计划呟いている,完全就没有让我听清的打算,所以面下来让我感觉莫名其妙。副面则非常和蔼,询问了我关于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经历,还有对于内生性的了解,当然这些问题我已经在方丈的模拟面试中轻车熟路了。所以模拟面试还是建议大家认真对待,一旦经历过方丈的审视,就算临场紧张也不至于让自己心态崩溃从而留下遗憾。
第三场是一桥的笔试。这次一桥的笔试题很有意思,选择题整体感觉还行,有三四道完全没思路,微观大题虽然基础但是也挺考验临场反应,结果就是我白白送掉了微观大题的一半,出了考场就觉得面试已然成了南柯一梦,心里挺不是滋味。
抱着一桥已挂的心态,轻松面完大阪大学之后,还是很不情愿的参加了一桥的模拟面试。结果,在一桥教务发来的乌龙邮件里,我意外的发现了我的受験番号,结果笔试低分飘过的我就莫名其妙被叫去面试充数。主面植杉威一郎先生非常专业,一次提问两个简短的问题让我分别回答。上来就“请自我介绍和志望理由分别两分钟和五分钟左右”,接着就让我解释具体的经济学机制,比如这种技术导入提高生产性的经济学机制是什么,我回答缩减固定成本,降低参入成本加强市场竞争,他并不满意,于是我又说扩大雇佣,他才放我一马。除此之外关于研究计划的问题有:研究计划中的内生性具体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模型,数据怎么得到,中国的数据和日本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你预测一下该技术导入效果在中国和日本谁更显著,为什么。留给副面的问题就只有一般性问题,经济学怎么学的啊,计量怎么学的啊,进来想跟哪个老师啊(我说的就是植杉威一郎,但是当时没认出来hhh),毕业打算去哪就职啊等等。面完真的是长舒一口气,三万日币的报名费真是太值了。
京都大学本次启动抽奖模式,所以我没有能提供的备考经验,只想说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让教授感受到你的真诚。在此基础上遵循方丈的思路构建文书,就算没有抽中也当作是对自己pr的一次锻炼也好。
最后,个人认为其实来方丈特训营的最大收获远远不止于几张合格通知。这几个月以来,从被迫每天同步Google日历到现在主动用Google日历安排自己的生活,从胆小怕事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及需要到敢于和语校老师正面交锋,从结巴的日语到日常基本对话的谈笑风生,从满是失败感的失意到不在意输赢结果的开朗,这些都是在沐刃塾短短几个月里完成的改变和成长。
这就是属于我的故事,也祝福每一个看到这段往事的你,也都能在沐刃塾见证属于自己的bizarre adventure。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