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一桥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大阪大学经济学研究科,上智大学经济学研究科

个人情况

     我是浙江理工大学的金融系,现上智大学经济学研究生。

     GPA 3.8/5,托福91N1 136

     本人性格内向,但是想在大学デビュー,就在大一加了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忙碌之余也结识了各路前辈,为我考学路上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大二开始报班学习日语,然后在自己和各种前辈和中介交涉的过程中了解到沐刃塾的存在,与老大聊过后开始制定了留学计划。

备工作

     来日本留学规划一定要早!我见过不少实力很强又努力的人直接被报名条件给参入阻止的,非常可惜。所以来之前最好准备好日语和英语的成绩。

     先说说我自己当时的规划,最初的打算是在国内找一个中介,督促一下各个方面资料的准备,然后申请研究生(当时的前辈都说语校氛围很差),毕业之后来日本上塾(疫情前的塾并没有网课)。由于英语成绩很要求时效性,当时就打算大二学一年考出日语然后弄点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学科竞赛),大三主力刷绩点,大四专心考英语。期间计划受到疫情影响有波动,但是整体还是落实好了,并在毕业前夕收到了研究生录取的消息。之后就是研究生+塾并行渡过了这两期。

塾内课程

主课+ERE

     我于2110月开始了塾的网课,那时候我选择报名了主课+ERE课程内容非常紧实,加上手抖研究生那边选多了课,以至于我那时候毕业在家,作业都有时候赶不上做。但是帮助真的很大,主课的笔记绝对是重中之重,非常值得花功夫整理好,关于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梳理的清清楚楚,有条件的可以把笔记电子化,复习起来可以用检索的方式快速找到。然后是ERE课程,在我个人的观点下,这个也是很值得报名的。ERE试像是百科全书,涉及到宏微观的各种小知识点,同时问题相对基础,可以帮助丰富知识储备又练练手。(如果说前两个月主课是树干树枝,ERE就像是叶子)。而且在整体备考过程中,有一批二梯队学校是可以用ERE免除笔试,选个两所可以用ERE免的二梯队学校后,就可以直接不看其他的学校,转而冲击一梯队的难题。这对备考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有些学校出题方向不同,同时备考会分散精力。再就是来日本之后,可以选择的课程就多了,研究计划指导,主课后期,冲刺班前(后)期。

研究计划指导课

     首先是研究计划指导课,这一块是塾最具特色的部分,大黄蜂上的自选课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领域是非常有帮助的,务必边听边做笔记。我个人还是建议先以理论研究计划为目标进行学习,首先是两个领域的竞争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写理论的永远是绝对少数;然后就是一些基础的理论学习对做题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学了备考过ERE,可能可以理解(一个是通过刷题去拼凑出经济学的大树,另一个是通过书本从种子开始长出一棵大树,哪一个更能扛得住大风其实很明显)。

     6月主课是做题家的狂欢,前两个月的主课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6月开始的大量精选过去问就是实战的机会,学习各个知识点考法,了解各个学校的出题方向,对笔试帮助很大。同期进行的还有冲刺班前期的课程与模考,模考是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可以熟悉考试的流程和答题的范式。考的差没关系,有很多很多次机会,只要坚持学下去,总能把其他的考生熬走。本人第一次考试40/45,但是一直坚持考下去,终于挤进了前十(因为考试不足十人)。

     疫情下的后期班不再那么受欢迎,因为是面向东大一桥的笔试的难题,在以上学校都取消了笔试的背景下,可以酌情选择。

各种感想

     一路走来非常感谢塾,我很相信塾能够让我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在国内做前期准备的时候是没有后顾之忧的。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自觉的人,英语底子也很差,所以几乎所有准备过程中我都借助了外力:先是找了中介,告诉我需要准备的材料,我一个一个准备并且提交;然后是英语和日语我都报了班,避免自学过程中的摆烂;最后是和认真学习的人一起走,看着别人努力的时候,自己也就不容易摸鱼。

备考策略

     第一,是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很多同学是大四下就直接来日本上塾,如果没有准备好日语和英语成绩,压力会非常非常大(本科课程和论文,语校/研究生的课程,日语/语的备考,塾的课程/业,日常生活分散掉的精力,研究计划的写作)。特别是研究计划这一块,好的研究计划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如果想着事情太多而松懈了研究计划的准备,会在面试的时候遭到非人的拷打。

     第二,还是事前准备的重要性,疫情对塾生的冲击是很大的,日本不少大学选择了书选,此时经济学的能力再强,没有笔试也很难将自己的实力展现给教授。这个时候,所有事前努力(英语成绩,本科绩点,本科经济学学习经历,日本大学研究生*论研究计划*都会是你在书选中获胜的筹码,特别是出身不好的可以考虑在研究生和研究计划方面下点功夫,一桥这回书选几乎刷掉了所有双非没特点的学生。

     第三,多开口说日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插一些日语的练习,挤地铁,睡觉的时候听听日本广播,有意识的看一些生肉并且理解它。塾+语校+池袋的组合,会让人没啥机会练习口语(语校并不学语言),所以得主动地磨一磨耳朵,并尝试交流。在面试的时候,如果没有笔试成绩证明你的经济学实力,你就必须要主动向教授展现你的知识储备(哪怕你只是事前专门准备了几个小部分),在发言中挖坑引导教授来问,或者是自己主动说出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细节。

     第四,重视出愿过程。 个人不建议出愿出太多所学校,出于以下的考量:同一个难度下出2-3所学校,如果实力足够,是不会出现全落的情况的(α错误);对待每一所学校的出愿都应该认真,仔细看所有提供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给机会让你修改或者步交材料的机会,而且从理论机制上,不认真出愿的学生是学校想刷掉的那一批;出愿费钱费时间,特别是在集中出愿的那些时候,可能会影响学习时间。

     第五,寻找同伴。构建学习小组的事情,每一期都会有不少人在做。在一个好的学习小组中,大家互相激励学习,下课一起吃饭,备考的生活似乎就不那么枯燥了,成功了分享喜悦,失败了互相勉励,同行的人在考学路上真的很珍贵。这也是塾的一个重要作用,聚集了一堆认真想考学的人。我本人还是受到了各方的照顾,特别是某黄姓男子主导的理论小队,经常会在聚餐的时候讨论研究计划的相关问题,对我完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提供了很多帮助。

     第六,看书与做题。研究计划的时候有提到过,系统的学习比针对性的刷题更有价值,这里再提一下。课程的内容其实是老师将书里的知识点嚼烂了,再讲给学生去听的,知识密度肯定是没有书中的大的。如果发现自己对论述题或者证明题感到苦手,那就应该将书上的论述方法和证明过程给看懂,记下来。归根结底,教授希望录取系统学习了经济学的人,而不是只会做题的人。特别是在疫情的背景下,书选越来越多,经济学的素养就愈发重要了。比如说在面试过程中,灵活的使用例子来辅助说明一个理论,会比只被背一句话的定义要好得多。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注意健康,新冠病毒自然需要防止,但也别成天宅家,适当运动运动,其实也能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