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况
本科毕业于国内某985金融学本科,GPA3.5+,托福105,N1
备考时间线
2021届本科,以为2021年日本可能会开放入境所以2月底线下考了托福,然后就答辩准备毕业,到9月份为止完全没有看过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到了10月份日本还没开就报了塾里网课,只听了主课的知识点部分。同时因为去年有些学校突然要求两年以内的N1,以防万一就报了12月的N1,所以主课后期基本就在同步复习日语。考完N1后面的时间断断续续复习了一下微积分,很快就入境了。
4月入境之后忙着找房子,到了快4月下旬才来塾里报名,来了之后报了主课、ere(没听几节笔试就没了)、研究计划指导课和冲刺前期&冲刺后期班。后面就是上课(包括之前网课时没听懂的主课),做题,模拟考试。
这种生活过了差不多一个月,5月底东大经研宣布取消笔试,我志愿校里就剩下一桥需要笔试,感觉研究计划的重要度陡增,就开始在家闭门造研究计划。这个过程也走了很多弯路,而且造着造着一桥的笔试也没了(?),总算是在东大经研出愿截止之前造完了。后面就是用同一篇出一桥经研,为京大手抄志望理由和学习计划以示虔诚(?),为东大公共写essay,7月结束出愿期也结束了(现在想想备考中最累的绝对是这个阶段)。
后面整个8月都在复习主课和补之前落下的冲刺后期课,9月准备模拟面试和面试并在夹击中逐渐合格(关于面试和一桥的经济学学力问题后面会讲到)。
从我的时间线也能看出,针对今年各个学校在疫情中取消笔试这一点做了很多计划外的调整,如果今后恢复笔试我的经验不知道能对大家有多少借鉴意义,但还是想分享一下在书选代替笔试的特殊背景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经验。
志望校选择和材料准备
在选择志望校这一方面我觉得今年真的是赶上一个寸劲,我的志望校(东大经研、东大公共、京大经研、一桥经研)陆续都取消了笔试,让我不用在笔试刷题和写研究计划或者准备面试之间两难选择。如果第一梯队校部分恢复笔试的话相信大家势必要面对这个选择,一定要早做计划、早做计划、早做计划,分配好在各方面的时间精力,甚至在选校组合中都可能需要一些策略。比如今年京大的面试名单出得最早,在所有面试之前。所以京大的免面试就给我吃了一剂定心丸,对后期一桥和东大的心态调整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一桥的45min狂问研究计划和经济学问题日语面试也使我能在东大经研面试之前有一次非常宝贵的练习机会。
在这里的建议第一是学校不宜太多,因为出愿是相当集中的,要想好短时间内是否能handle各个学校的文书量,虽然出愿材料这一部分经常被忽略,但同时赶到一起还是真的很头大(比如京大的手写学习计划书)。特别日本的学校与欧美学校有弹性跟教务沟通慢慢补材料不同,强调出愿期内材料一定要寄出或者送到,文书和材料一定要及早准备。我向本科老师要推荐信的时间就比较晚,距离出愿只有一个月才开始要,导师又比较忙,导致推荐信上传比较晚,占用准备其他材料的时间。建议国内本科的同学在出愿前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就要跟老师沟通推荐信的内容了。
第二是要给自己最想去的学校面试之前留出一次正式面试的机会,也就是要有正式面试的练手机会。个人感觉教授们的脑回路和面试里的态度表达还是比较相近的,如果能和一个学校的老师在面试里聊一聊,对理解教授的表情或者语气,猜测他们觉得回答的比较好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很有好处,也能有效地消除紧张和查漏补缺(比如我就在一桥的面试中被问到研究计划中我从来没考虑过的一种逆因果问题,下来和老大交流补上了这个缺漏)。
专业知识学习
先说主课和冲刺前后班。主课的笔记真的太好了,穿起了本科好几门学得四分五裂的课,特别加上冲刺前的反复练习和冲刺后的延伸,真的做到了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因为有时会和本科的讲义对照着看,能看出国内本科的经济学课程虽然和大学院要求的知识也能说是大差不差,但有些没必要的地方讲得过难,有必要的地方又一笔带过了,所以说上塾就是为了这套专业课也完全不为过。微观部分个人感觉主课和冲刺前后的笔记按部就班理解好就够了,但对宏观来说我觉得还是需要个性化的整理,因为宏观的知识点杂且碎,建议大家按照自己理解方便的方式搭建框架,将上课内容重新填进去。对于书选面试(特别是跨考选手)来说,由于面试中会问到经济学专业的问题,听过课之后还要反复复习,反复按照老师的讲课流れ理解经济学的思路。特别老大经常会用他的高度给一些很抽象的理解和总结,对理解和背诵来说非常有用。因为我听过两遍主课,经常有记的时候以为听明白了,后来一看笔记又看不懂了,再听一遍又恍然大悟的过程,中间缺少的往往就是一些小例子和小比喻,将它们补上就毫无理解障碍了。所以主课和冲刺前后的笔记是真的取日月精华(?),好好听,好好记,反复品味。
然后是研究计划课中的计量和统计学。本科虽然上过乱七八糟的计量很多门,但囿于金融专业比较偏实务的特征和很快就进入时间序列的课程安排,很多时候也没想过一些计量处理的理论基础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门课是真的从很高的角度俯视了中级计量的一部分,用很浅显的语言说明白了一些数据处理的依据,对缺乏抽象思维的我来说可以说是茅塞顿开。个人觉得国内本科的计量还是比较偏重细节和技术的,但大学院面试可能往往不会问到太细,而是比较注重整体的计量思维和统计学素养,所以建议本科学过计量的也一定要听一下这门课,no regrets!
另外还想特别说一下老大为今年一桥的经济学学力问题特别准备的专业知识闪卡,可以说完全抓住了一桥老师的出题广度和难度,甚至是第一梯队这几所学校面试中对经济学专业知识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只要在理解主课笔记的基础上背好这套闪卡,应付这些学校面试中的经济学问题已经足够了。注意一定不能死背,要通过主课笔记把闪卡串联起来,否则被多问两句也就露馅了。
研究计划
终于到这一部分了,我深刻怀疑就是研究计划送我过了这些学校的书选。对于今年来说,研究计划作为为数不多在考试过程中还能控制的自变量,说是最重要也不为过。我找研究计划题目的过程只能说是九曲十八弯。先买了劳动经济的专业书准备写劳动,看了一个多礼拜发现劳动里比较新的题目国内数据都很难找,茫然之中跳到数据比较全的环境经济,一开始用了一个很难的模型写很无聊的问题,表格被老大狂批“你的事实呢事实依据在哪里有事实支撑吗”……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事实,老大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没有事实的支持,其实很容易走不到面试或者在面试的时候被怼你这个题目到底有什么意义、你这个メカニズム为什么存在之类的,而回答“如果显著了就是存在”“可能是这个原因也可能是那个原因”之类的是万万行不通的。在选择题目这一方面建议大家不但要海读先行(想起了自己为了找题目读了几十篇论文的痛苦经历),更要注意新的现象,类似新政策、新技术都是很容易联想到可写的题目,而且能联想到相关的事实依据的。
另外还想说一下换题目的事情,我认为真的不用太执着一个题目,在读先行的时候应该可以延伸出好几条可走的路,建议大家都放在鱼塘里养着(?)。因为老大其实很少撕实证的计划(毕竟我那个无聊到死的题目老大也努力给我批了两三次表格),陈老师评价为“老大站在他的角度感觉他能解决,但你们可能写不了”。如果觉得老大在表格里面的某些问题干脆无法回答,可以在讨论会直接告诉老大自己的题目遇到的困难,问是不是还有办法解决,如果确实缺少事实基础或者存在某些机制上的硬伤不如就换一个。我也是及时止损才找到了后来自己感觉写得比较顺的这个题目,在东大和一桥的面试中也都获得了老师“觉得你的这个题目很有趣”的评价(当然跟两所学校的老师面试的时候人都非常好非常和蔼关系也很大55555)。
其实在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个人感觉百分之七十靠选题,后面的成文和计量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答案都在先行当中,不断打捞对自己有用的先行,借鉴需要的部分即可。
面试
按照塾里的指导准备面试稿可以无痛解决志望理由之类的基础问题,研究计划相关的问题老大的重点也能抓得很准。面试中教授自我发挥的问题就要靠自己的准备和多参加模拟面试了。在模拟面试中老师们也会自己发挥一些问题,一定要多多参加(三次打底)抓住练习机会,即使即兴答不上来也能补上一块自己没想过的漏洞。此外参加模拟面试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在正式面试时显得说话很有逻辑,而这也是教授们相当看重的品质。
另外面试的难度和合格之间的关系真的就是玄学,难的可能合简单的可能挂,一定要准备多、准备深才能在各种情况下提高合格概率。
总结
回看自己被疫情耽误的两年考学战线,感觉最重要的就是学到在只能等待的内耗中如何持续做一些应该做的事,在舞台的侧光中等待的滋味不好受,但也只能看着别人站在聚光灯下时又继续磨砺每一寸,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在书选当中背景似乎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只能说絶え間ない努力不会错,抓住托福,抓住N1,抓住研究计划,甚至还有机会的话努力刷高GPA,抓住一切现在还能抓住的因素,将每一部分尽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那么等待的时间和努力的过程就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感觉自己总是在逆行,选择日本是,备考期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也是,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自己,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觉得自己无比幸运。感谢塾里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提供的帮助,在塾里的学习正好拼上了我备考过程中最担心的那些拼图块,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安慰,希望努力考学的大家都能收获自己的成功!